新华社华盛顿4月21日电(记者孙丁、胡友松)对美国前资深外交官傅立民而言,1972年是他外交生涯中别具意义的一个年份。当年2月,他作为美方代表团首席翻译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亲历两国关系的“破冰之旅”。两个月后,他又参与接待护送大熊猫抵美的中国代表团,见证“文化使者”促成两国民间交往的 “春暖花开”。
02:11
傅立民本名查尔斯·弗里曼,曾在美国国务院主管中国事务,还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在其外交生涯中,亲历中美关系重要历史时刻无疑最具高光。
在见证被尼克松本人称之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后不久,傅立民很快又成为最早一批在美国见到大熊猫的人。
傅立民1972年陪同尼克松访华期间留影。受访者供图
中国代表团护送中方赠美大熊猫“玲玲”和“兴兴”抵达华盛顿。受美国国务院委派,傅立民从机场迎接起,全程参与对中方代表团的接待工作。1972年4月20日,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举办正式接收仪式,尼克松夫人帕特丽夏参加仪式,并特意戴上一枚熊猫胸针。傅立民负责口译工作,对当天诸多细节记忆犹新。
1972年4月20日,尼克松总统夫人出席欢迎接收大熊猫仪式。受访者供图
帕特丽夏在致辞中说,很高兴中方代表团来到美国,给美方一个能回馈前不久在中国受到友好接待的机会。她把动物园称为中国大熊猫“在美国的新家”
“玲玲”和“兴兴”在动物园的首次公开亮相就吸引了约两万美国民众,自此以后一直是全美家喻户晓的“动物明星”。
傅立民说,对华盛顿乃至全美民众来说,大熊猫的到来是一件大事。“每个人看到它们反应都差不多,觉得大熊猫可爱、招人喜欢,让人很想抱一抱,而且它们是中美关系新起点的一个象征。
人们对大熊猫简直太激动了,连动物园都一下子获得更多关注。”他说。
这是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中国赠美大熊猫“玲玲”和“兴兴”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美国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供图)
当时两国民众对彼此还缺乏了解,傅立民在翻译工作中很有体会。时隔半个世纪,他仍“耿耿于怀”地对记者回忆了一段出糗趣事。他当时不知道如何对中方人员翻译那些美国土生土长的动物。比如,他把叫声嘹亮的“美洲鹤”翻译成了“咳嗽鹤”。“我至今对此感到抱歉。”他说。
傅立民告诉记者,令他感到格外珍贵的是,他还陪同中方代表团由华盛顿赴纽约考察当地动物园和研究机构,不仅得以了解很多关于大熊猫的知识,还获得了与中方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在当时的美国实属难得”
4月16日,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大熊猫幼崽“小奇迹”(右)和妈妈“美香”在一起。当日,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举行活动,庆祝大熊猫抵达美国暨该动物园大熊猫项目50周年。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谈及当前中美关系,傅立民说:“如果缺乏对方的帮助和合作,很多事办不了。”他呼吁双方恢复互相尊重的对话的基础,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关系、实现互利。(剪辑:王玉珏;编辑:孙浩、王科文)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举报/反馈

新华社新媒体

4154万获赞 0粉丝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实时发布国内外重大新闻
新华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