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背诵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教育我们: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儒家亚圣孟子典型的性善论,即每个人心里都埋藏着善良的品行。
可是长大后,历经世事沧桑,见过了无数的尔虞我诈、众叛亲离、兄弟反目、父子成仇……
你真的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吗?
人性善,还是性恶?没有简单的答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无法一概而论。
但我们需要知道,人性中存在着这10个黑暗面。
无论你是否承认,在我们的心里的某些部分是歧视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
他们可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骨瘦如材的吸毒者、喝醉酒的女人、突然闯入的外来者等等。
我们总是有意或者无意的表现出厌弃或是不满的情绪,将他们视为异类或少数者,站在道德高点对他们评头论足。
研究发现,我们在4岁时就会幸灾乐祸,如果小孩子认为这个人应该遭受痛苦,那么,这种幸灾乐祸的感觉还会更强。
还有研究发现,6岁的孩子会花钱看一个讨厌的木偶被击中,而不是把钱花在贴纸上。
把他人的痛苦建立在我们的快乐之上,这种心理刻在我们的人性中。
佛家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一个人因为做错事被惩罚,那么当他再次被惩罚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他又做错了事,受到惩罚也是罪有应得。
如果有人非常贫穷,你会认为他不够努力;有女性被强奸,你会认为她穿着过于暴露;有人感染了艾滋病,你会认为他私生活不检点……我们会将他人的悲惨命运归咎于他们自己所造的孽,从而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相同的,如果有人取得成功或变得富有,我们会认为他们一定积了许多善缘,做了诸多好事。
我们总是笃定的相信,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日未到。
你有没有一些到死都要坚持的观点,即使它是错的。相信一定有。
我们总是理想的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和开放的,通过展示一些事实和数据,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总是过于自信,盲目的自信,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如果别人试图纠正我们,我们不仅不会虚心接受,反而因为对方与自己的意见相左而排斥。
强烈的自我认同感阻止我们接受新的观点,而变得狭隘和教条。
相信这点并非所有人都能够认同,但确实有部分人是如此。
一项研究发现,67%的男性参与者和25%的女性参与者,宁愿接受电击,也不愿意花15分钟静下心来沉思。
我们总是虚荣的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而别人都是愚蠢的。
比如在路上开车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是最好的,会大声谩骂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即使他们只是超了我们的车而已。
讽刺的是,人群中能力最低的人往往是最虚荣和过度自信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邓宁-克鲁格效应。
即使是监狱里的犯罪分子,也认为他们比一般的公众更善良、更诚实和值得信赖。
不要把自己当成圣人,用严格的道德标准去谴责他人,反过来却宽恕自己。
我们都是自私的双重标准者,用不同的道德准绳衡量不同人的行为。
如果是陌生人在街上吐痰,我们会严厉的批判,如果是我们的朋友或自己,这种行为可能只会被轻微批评,甚至视而不见。
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由于匿名和从众心态,社交媒体会放大我们人性中糟糕的一面。
在互联网中,我们更容易用过激的言语与他人争执、对他人的外貌发表戏谑的评论、宣泄对生活的愤恨和不满。
社交媒体就像一个放大镜,会将我们的负面情绪无限放大,更轻易的网暴他人而无需负责。
人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只不过他被困在魔法瓶中,就看你什么时候释放他。
特朗普的拥护者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他的攻击性和侮辱性的言语对拥护者具有一种原始吸引力,能够煽动情绪,造成如邪教一般的精神崇拜。
事实上确实如此,针对纽约金融领袖的调查发现,他们在精神病态特征上得分很高,在情商上却低于平均分。
或许,我们都是不理性的,需要这样的领导者作为代理人,作为我们宣泄情绪的出口,而不考虑他是否合格。
我们总是喜欢坏小子、坏女孩,他们身上似乎隐藏着神秘的特质。
这种心理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
如果一个男人有很强的控制欲、麻木不仁、甚至自私自利,他对女性的身体吸引力反而会增加。
在国外,许多女性迷恋杀人狂、犯罪者。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主角汉尼拔,曾一度被推崇为优雅、高智商的代表,受到粉丝的喜欢和崇拜。
尽管我们的人性中存在诸多黑暗面,但是,不要沮丧,也不要丧失对人性的信心。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正因为不完美,我们才能够承认和理解这些缺点,并去努力克服它,将我们自己培养成更好的天使。
图片版权:unsplash,基于COO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