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在网络上待久了,无论哪个平台,微博、抖音、小红书、微信朋友圈……只要你发声,就会见识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声音,其中难免就会有——负评。
而前段时间,我们也历经了数起网暴新闻事件,是负评现象的极端情况了,令人痛惜的同时,也不仅要问:
身为普通人,要如何面对负评,如何处理负评所带来的身心影响?
毕竟,在虚拟ID的掩盖下,人的表达成本太低太低,而作为接受者,却没有办法有同样的虚拟护甲。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如何面对负评

为什么负评会更影响心情

其实这是人之常情。

每个人都有所谓的负面偏误 negativity bias,会让我们更注意到那些比较负面的东西。
这种能力大概从我们的老祖先就开始形成了,因为只有更能注意到危险跟不好的事,才有更大几率存活下来。
比如,在草丛中看到一只老虎,有的人会拔腿就跑,有的人却感慨“好漂亮的花纹啊”,于是前者得以存活并繁衍,而后者虽然有更好的审美力,通常都会被自然界淘汰。
作为因小心谨慎而存活的祖先的后代,自然的,我们大脑也更容易注意到负面的事情。而且,危险、负面的事情会刺激到杏仁核,并在海马体里形成深刻记忆,于是让你记得更久。
所以,为什么负评更容易影响我们?因为本来就是这样。

碰到负评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人生一定会碰到负评,负评一定会影响你,而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如果你每个负评都特别在意,想要扭转对方对你的认识,那么,要么会累到不行,要么就毁掉你的行动力。
我之前就认识一个网红,他很受欢迎,人也很酷,但他就非常在意负评,如果看到有人给负评,他就会花时间去解释,想办法让对方理解,甚至长篇大论的去回应。
我有时候看到他的回应,会想:真没必要吧!时间都用来做这个,值得吗?
后来,可能负评总是会一直有,带来太多心理压力,他承受不住了,就慢慢淡出了网络,现在已经做别的事业去了。
这就是一个被负评拧转人生的例子,我后来还为此写过一篇评论,说100个好评抵不过一个负评。
既然我们知道没法约束别人的言行,也知道负评一直会有,就不能被负评牵着走,不能花很多精力去处理负评,那太不值得了。
但负评已经在那里了,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第一部分

拆解负评,分别应对

遇到负评,虽然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不舒服,但你仍然有空间可以去掌控它,把它的影响降到最低甚至为零。因为负评也分为好几种情况,并不是给了负评就是不怀好意。
所以,你要先保持冷静,不要当下立刻做出反应,先看看对方真正说了什么。
第一种:对方不清楚事实
有时候一个人对你的负评,可能是因为他有误解,或者是根本不知道事实是什么。
比如我在Amazon买电子书,常看到有人给作者留负评,理由是:下载不顺利。
但这关作者什么事呢?下载不顺利,大多是网络或者其他问题,作者还蛮冤枉的。
所以,如果你碰到这种负评,是因为对方搞不清楚状况,那就不要放在心上。
把精力放在一个搞不清楚状况的人身上,超级不值得。
第二种:对方不了解细节
有些人批评你,可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个人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他根本不了解你做事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最普遍的,当我们独自在外上学或工作,和父母沟通时往往就会有一些问题:
当你一整天都忙得不可开支,手机却一直叮叮叮的来了好多消息,打开一看,是父母急切的在责问你为什么不回信息,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候你就平复一下呼吸,告诉自己“他们不了解你的生活细节是怎样的”,然后打个电话给他们,平心静气的解释,让他们不要担心。
父母是重要的人,当然要花心力去对待。
如果是一个路人,或者网上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在他并不清楚细节的时候,指责、批评你的生活,那就没有必要和他做过多的解释,不要因为别人莫名其妙的指指点点,就被其左右。
第三种:按照他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你
有一些人,总是喜欢按照他个人的标准或者价值观,去要求和评价别人,而且他们会把错误归结到你的身上。
比如,你开车载着朋友去一个地方,他抱怨你开得太快,这时候,你要看看是真的超速了,还是他的个人主观感受。
如果发现并没有超速,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感觉,那就可以告诉他,车子还在道路时速之内,但他觉得太快,是因为晕车还是其他状况?
没有必要和他争辩“我没有开太快啊,为什么你要这么说”之类的,因为毕竟是他的主观意识,你没办法去改变。更何况,开车的时候分神辩论还是很危险的。
但有一种情况是对方话说的很重,“你不要命了?开这么快干嘛?你自己不要命,也要看看别人要不要命!你怎么这么听不进去话?!”
这个时候很容易被激怒,是不是?但也有那种很容易反思反省的人,会真的想:我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太不在意别人感受了?等等,开始自责。
请你先沉住气,想一想,对方是否在给你贴道德标签。
第四种:试图标签化你,指控感很重的负评
对方把一个道德标签贴在你身上,指责你的做法糟糕就等于你的为人糟糕,这是最容易让人觉得冤枉,也最让人想反驳的情况。
如果你开始辩解,开始接招,就很容易被绕进这个负评旋涡出不来。
我教你一个方法:回贴一个标签。
当对方用了激将语言激怒你,或者他给你贴上道德标签的时候,你也在心里给他贴一个标签:他正在标签化我。
你把他归类到“会标签化别人的人”这个类型里。
因为你自己很清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你要发现对方是有心误解你,PUA你,那就不要去回应,因为你正在开车,不要被激怒,特别是当你很累很烦的时候。
如果有必要解释,可以等停车之后,再去沟通。
第五种:比较有建设性的批评
有一种负评是你要重视的,有的人很清楚你的状况,真的看到你的不足之处,帮你点明出来。
这种建设性批评中,有值得你改进的地方。所以有一个说法是:任何一个人对你的批评都有 10% 是对的
即使一些负评听起来莫名其妙,仔细想想,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也许就会有一部分是对自己有改进价值的。
还有人虽然言语稍微生硬,直接说出你做得不好,但他明确指出了具体问题在哪里。这种情况你就真的要反省,下一次真的就可以做得更好。
以上我们拆分了关于负评的五种情况,当你遇到批评时,可以先看看它是属于那一种,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
当然,有时候会几种情况掺杂在一起,即使是有建设性的,可能也会裹在很多负面情绪和语言中。
如果比做一个蛋,从完全了不了解状况,到可能对一些细节不了解,或者是个人价值,甚至是道德标签,最后才是你真实可以用到的建议,要一直挖挖挖,才能挖到那个真正有价值的“蛋黄”。
所以,无论如何你都要冷静,不要当下应激反应——虽然你很想怼回去。
就拿走对你有用的蛋黄吧,其他的见招拆招就好。

第二部分

区分负评是针对个人还是事实

拆分负评的另一个角度是,你要看对方的批评中,有哪些是针对你个人的,有哪些是针对事实。
想要恰当的批评人,或者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这需要相当的语言技巧。(如果你希望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参考我们的《精准说服力》课程,我会把它放到这篇文章的底部。)
但往往大部分人都不懂这些技巧,所以,作为接受者的我们,就要学会拆分,哪些是情绪化的,扔到一边;哪些是道德标签,扔到一边,只留下那个针对事实的、有建设性的“蛋黄”。
特别是在一些公开场合,比如会议上,或者朋友圈,对批评者的任意评论都不加区分的进行回应,要么会累到你、气倒你,要么会显得失去风度。
所以,比较好的回应方式是,针对事实部分,表示虚心接受你的建言,但针对个人部分,可以不回应,冷处理。
这样不仅显示了你的气度和胸怀,也让批评者原本想要激怒你的意图扑了个空,还会使得大家重新把焦点汇聚在议题上,而不是开始相互攻击和看热闹。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
有一次我看到一张视觉错觉图,很有趣,就随手发到FB上,并且加上我的解读,说中间和四周的颜色,虽然肉眼看上去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是周遭的颜色起到了视觉干扰等等。
但实际上,不只是我理解的那样。有做视觉设计的网友就留言指出,不只是周围的颜色,还有其中的阴影,在中间部分有像3D的凸起,导致明暗变化等等,让眼睛产生了错觉。
这些都是真正的建言,所以我都回复说非常感谢指正。
但有一位网友留言并转发到自己页面,说:不是你想的这样,你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这也显示虽然是哈哈哈哈佛的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因为这是个公开的贴文,我看到后,觉得有必要回应一下,就留言说,这位网友您好,确实有很多因素使得这张图产生视觉错觉,我虚心接受您的指正。不过我觉得这个和学历是没有关系的,术业有专攻,我们在网上会贴出任何的东西,也是希望大家集思广益而学到更多……等等。

我的语气也很平静,可能对方也意识到什么,没过多久就删掉了自己的留言。

(视错觉图)

当然了,这属于大家和平“交锋”,也会有那种非常粗暴的,所谓键盘侠,或者说嘴炮,就是会出言讽刺,给你打标签,甚至无理取闹。

如果对方整个观念是错误的,或者已经是反常识了,那么,不用委屈自己,要么直接指出对方的谬论之处,要么就置之不理好了。

因为这种交锋很容易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对方扔给你一句莫名其妙的批评,你去解释或者辩解,对方把你的回应视为一种批评,又激发了更多情绪来回怼你,然后你也变得情绪化……
你就掉入这种人的伎俩中了,影响到一整天甚至更久的心情。
人生苦短,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也没有必要因为有负评,就不敢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因为总会有认可你、喜欢你的人,也会有无论你怎么做,都不认可、不喜欢你的人。
既然负评总是会有,不如就放轻松一些。就算我自己也不敢说,每次遇到批评都可以处理的很坦荡,因为人总是有情绪的嘛,没有人是完美的,这是一个修炼。
就把它当成一个人生必然的功课吧,学会拆分负评的五个层次,学会把对人和对事的批评分开,从对方的批评和建言中,抓出能让自己改进的地方。

更加坦然和平静的,面对人生中必然遇到的、有理和无理的批评。

《精准说服力》课程

说服不是硬碰硬,而是让对方看到互相的利益如何“对齐”,从而愉快的合作共赢。

有请求需要时,想更多的听到对方Say Yes?

面对意见分歧,希望通过语言巧妙化解争端?

两方沟通僵持,想从被动变主动不做妥协方?

经常面对客户,言谈缺少说服力难让人信服?

报名《精准说服力》课程,方法加实战,逐步教你全面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赢得别人的信赖。

更有“说服沟通架构”(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帮助你构思并撰写你的书信或讲稿。

6大板块
27节视频课
方法+实战 即学即用
扫码报名
举报/反馈

刘轩XL

2.1万获赞 1.2万粉丝
我是刘轩,很高兴遇见你!
作家 代表作《幸福的最小行动》,心理学家,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