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有一部分人好像很喜欢用缩写代替一些词语,早一点的CPDD,XSWL还在我阅读范围内,到了后面文句中铺面而来的缩写给你看论文一样的体验,一旦有无法联系上下文的缩写词语只好立刻去百度。
最近我就发现在朋友圈中又出现了新的一批“四字暗号”,而且出镜率还不低:
“你是INTJ还是ESTJ?”
“你和我都是ESTP不合适。”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在我百度后依旧不解,这似乎不像是以往的流行语,扫一眼的功夫对于我理解好友的对话完全没有帮助,于是我花了点时间研究了下这最近在国内外热度颇高的“MBTI测试”。
“MBTI测试”全名叫“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在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上,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而后华南师范大学申荷永教授将心理类型引进了中国并加以扩展。
▲迈尔斯母女
MBTI测试将每个人的性格细化为四个维度和八个类型,分别为外向(E)与内向(I),实感(S)与直觉(N),理智(T)与情感(F),判断(J)与理解(P),排列组合出十六种人格类型,例如上文所提到的“INTJ”便可以对应表格中的“建筑师型人格”。
说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各位观众类比一直存在的“星座测试”“塔罗占卜”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说穿了,MBTI测试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套着“科学”外衣的“星座测试”,但比起星座测试那玄之又玄的命理之数,这一百多道题答出来的MBTI测试给人的感觉更加“准确”。
▲小彩蛋:如果你看到这个界面记得换个网站答题
虽然早在上个世纪,MBTI测试就已经是“网红”了,但丝毫不影响这个“神秘”的人格测试在“一夜之间”攻陷了朋友圈、微博、豆瓣、小红书等等社交软件,微博上MBTI的相关话题有着几十亿的阅读量,就连似乎和“潮流”沾不上边的学术网站——知网上也有着200余篇有关MBTI理论的相关论文。
在MBTI测试话题正热的当下,前文中出现的朋友圈的对话也已经屡见不鲜,就连我也加入了这测试的大军,但有不少人大致和我是一个想法:“反正就是个测试,玩玩也好。”如同亲朋好友隔三岔五发来的各种奇葩心理测试一样,只是用来打发无聊时间的产物。
不过出乎我意料的是,MBTI测试还有着“专业”的一面。
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就发表过一篇关于MBTI测试的微博,有官方“认证”,MBTI测试的名头似乎有底气了不少。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和招聘软件将MBTI测试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还有软件将测试结果作为基本信息来影响评价。
韩国借着这个充满“话题性”的测试,在去年年底推出了一个名字叫做《MBTI inside》的综艺节目,节目组邀请了16位对应MBTI测试16种人格的嘉宾,按照结果分在I(内向)房间和E(外向)房间,观众可以看到这些不同人格的人相处的趣事。不得不说综艺效果确实拉满,I房间的鸦雀无声映衬着E房间的欢声笑语,强烈反差带来了十足的综艺感。
如今全世界每年有超过 200 万人参加这个测试,世界百强企业中有一大半的公司和200余个联邦机构用这个测试来给员工和潜在的员工进行人格分类。这似乎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MBTI测试如今的风靡程度。
既然如此火爆,自然少不了沙雕网友的梗图。也正是这些带有一丝门槛的趣味图片让不少人接触到了MBTI测试,并且在答完题后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或畅聊生活中的趣闻,这个测试给了不少人一个简单快速的交友渠道。
由于不少人会选择在推特上公开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一些测试题在给出答案的同时还告诉你哪位知名明星的性格与你相同,例如我们冬奥会上的“元气少女”谷爱凌就在采访中透露过自己做过测试。有了现实中的明星“同款”还不够,大家的目光转向了影视剧中的角色,于是《哈利波特》中的人物也“被迫营业”了一把。
但就像越亮的地方影子就越黑,不少人也开始对MBTI测试的火爆表达了担忧。
首先是交友。如今不少人以MBTI测试结果来决定交友乃至相亲,“MBTI性格匹配”成为了重要标准之一。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MBTI测试性格匹配表
我们就拿漂亮国举例,美国老牌相亲网站 eHarmony在自己的官方博客里明确的表达了结论:测试结果不靠谱。他们做了一个实验,随机抽取了2000名用户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性格“外向程度”呈正态分布,结论就是,大多数人都和你我一样,没有明确的“正向”和“外向”之分,就像我们谁也不是“守序善良”或“混乱邪恶”阵营的人,所以匹配表的概念大打折扣。
MBTI测试用四个维度将人们的性格一分为二,仿佛人类就应该一部分是内向性格,一部分是外向性格。所以测试题目也展现了明显的二元化和主观意味,,不少用户表示过了一段时间再去测试一遍得出的结果完全不同。
而在更为严谨的言论中,则有人提出MBTI测试的制定者迈尔斯母女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训练,也未曾在相应的学术机构中工作过,她们俩只是借着卡尔·荣格的理论结合生活经验创造了MBTI测试,且卡尔·荣格本人也明确警告过:“我的人格‘类型’只是我观察到的粗略倾向,而不是严格的分类。”
▲网传MBTI测试的一部分稿子
有相关的言论出现,他们自然也拿出了对应的论证。拥有MBTI测试正版版权的CCP公司,董事会中三位顶尖的心理学家也从来没有在学术研究中使用过MBTI测试,《华盛顿邮报》曾针对这件事对CCP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斯坦福的心理学教授Carl Thoresen进行了采访,他给出答案是:“因为学术圈的同事们会质疑,令人尴尬”
▲而这个CCP公司靠卖MBTI测试和相关的服务每年能赚大约2000万美元
如今一部分的MBTI测试机构也明显注意到了测试存在的二元化的问题,在这些测试的结果,会将一部分数据公布,并给出你两到三个可选性格,虽然这样少了些属于“问卷”与“答案”的神秘感,但这么做明显让测试的结果更趋于准确,不至于出现连续测试结果不同的尴尬情况。
这样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测试,虽然难登学术的大雅之堂,不过作为我们茶余饭后的娱乐却足够了,其实每一个类似的事物都一样,最初的目的或是与三两好友互动,或是认识新朋友,或者看两张搞笑有趣的梗图,这才是MBTI测试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过各位在游玩MBTI测试的时候要小心一点,如今百度上后有不少MBTI测试旗号的测试题,表面上看起来干干净净,在你辛苦答完一百余道题后通知你付费(知道2000W美元哪来的了吧),这种诱导消费的模式利用花费在答题上的“沉没成本”带给人特别差的体验。
写到这,我用摸鱼时间答完一百余道题的问卷也来到了最后,在我点击“生成结果”的同时,出现了不出所料的收款码,但我在看沙雕网友搞笑图片的过程中已经收获了我想要的快乐,对于这套问卷的结果已经没有了多大兴趣,或许在我下次兴起的时候,会找一个免费的问卷再答一次吧。
▲未 完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