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游新闻
江津融媒微信公众号消息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
古迹是历史的见证
更是文化的传承
目前全区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津区石门镇境内的长江北岸,由大水月观音造像、寺院建筑等构成。
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大水月观音造像)初创于宋代,早年亦名无尽庵。明代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引“旧志”曰:“县西十里,有古石羊驿,其地亦名石门,对江壁上镌大佛(水月观音造像),有大佛寺,故相张无尽所创,亦名无尽庵。”张无尽即北宋张商英,号无尽,《宋史》有传,崇信佛教,徽宗朝曾任丞相。“旧志”称其为“故相”,当为宋人所撰。则此寺最早在宋时已有记载。明成化(1465-1487)年间刊刻的《重庆府志·江津县》对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大水月观音造像)进行了记载,称:“大佛崖,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古镇,大石观音于上。”清同治年重修大佛寺碑,称此寺“建自先朝,载诸邑志。……神工鬼斧,难稽开辟之年。”大佛寺因与长江重要险滩石门航道有密切关系,亦为长江航运标志性建筑。
大水月观音自在坐姿,依山崖凿出,通高13.5米。观音头戴花冠,面相端庄,项戴宝圈,胸腹饰璎珞,披帛覆肩,下着长裙。右足下踏垂莲,左足上曲,双手搁于膝上。该像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石雕水月观音像。
寺中建筑由寺门、像阁与厢房等组成,总建筑面积720平方米。七重像阁为中心建筑,依山构建,气势壮阔,阁内即为观世音大像。阁前建有二十三石阶,与寺门相通。像阁左右,夹建有左右厢房,依照山势,后高前低,形成三重上下错落形式,与中间高大的像阁配合,别具风格。
院前则建有寺门,寺门正面额题“大佛寺”,寺门前有十五级阶梯形踏道,再前二重石构半圆形月台。寺前月台即是寺庙的组成部分与前部基础,也兼有防护长江洪水之功能。
除了建筑与造像,寺内外还存有一批碑刻摩崖等文物,计有古像阁建筑遗迹;摩崖雕刻遗迹一处,石构神坛三处,古泉一处,碑刻摩崖文字十处等。
聂荣臻故居
原名石院子,位于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始建于清末,1899年12月聂荣臻出生于此,至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聂荣臻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原是三重堂样式的住宅,砖木结构,悬山式屋顶,有内院和外坝,外坝两侧有堰塘。正屋为土墙草房,共有房屋5间,面阔21.05米,进深4.8米,右侧三间为土墙瓦房。1923年秋,故居被土匪焚烧,仅存西北角两间偏房。现故居为1985年重建。
重建后的聂荣臻故居为一重堂房屋,占地面积5630平方米,建筑面积607平方米。分内院和外院两层,整体构造属四合院土木建筑,青瓦土墙。2009年,故居进行了改陈布展。
现故居房屋中有6间按旧貌进行复原陈列,陈列家具66件;4间房屋作为陈列室,陈列聂荣臻青少年时期在江津生活、学习用具等11件,共分“少年立志图报国”、“耕读传家济世长”、“最是亲情乡情间”三部分展示了聂荣臻青年时期发奋读书、立志报国的事迹和聂帅对家乡的惦念之情。故居广场中央塑有聂荣臻青少年时期的铜像一尊。
聂荣臻(1899—1992年),字福骈,重庆江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国防军事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寺遗址
石佛寺遗址位于我区滨江新城圣泉街道办事处中渡社区二社,根据出土遗物和碳十四测年法分析,可以判断它是一座晚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寺庙遗址。
石佛寺遗址最早于晚唐五代时期开始雕凿造像;
北宋末,微宗朝宰相张商英与这里有一定渊源;
南宋初,名为古佛岩。绍兴年间有杜氏舍院基后,开始大规模兴修寺院建筑,并增刻造像,建立放生园。
南宋晚期碑刻上显示该寺时名为观音寺;
元代石佛寺香火日盛,自号“西蜀第一禅林”;
元末,占据重庆的割据政权大夏国皇帝明昇在位时毁于战乱;
明初僧人道胜一田禅师重修了寺院,明代工部尚书、江津县人江渊将其位列“江津八景”之一;
清代中期已衰败不堪,终至清末民初逐渐毁圮。
该遗址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已发掘4600平方米,遗址由建筑基址区、石上建筑遗迹区、摩崖造像区、墓葬区及放生园区所组成。石佛寺遗址核心区域已清理了50余座遗迹,累计出土了随葬品、石刻像、建筑构件等900余件文物标本,更发掘了凿刻于巨石上的470余尊精美的石刻造像,包括晚唐五代的水月观音、东方三圣、南宋时期泗州大圣、五百罗汉等珍贵历史遗迹。
△东方三圣(晚唐五代)
石佛寺遗址中更保留着十世纪保存最好、最为精美的水月观音造像——抱膝而坐,神情慵懒,上衣随意披在肩头,意态平和,与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端庄威仪的普遍印象大为不同,具有审美意趣。据介绍,这尊观音造像采用了圆雕、镂空等多种技法,雕工极为精细,巧妙绝伦,整座造像逼真传神,栩栩如生。
△水月观音及飞天 (晚唐五代)
除了水月观音,其余的造像也是姿态万千,匠心独运。细观一尊尊巧夺天工的造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技艺,更为这各有千秋的“奇”塑所惊叹。
莲花石枯水位题记
2022年1月3日
新年元旦期间
因长江水位持续降低
江津江八景之莲花石初现
▲莲花石初现麻兰于2022年1月3日摄
在江津几江东门外长江航道北侧,
激流奔湍的江水与江石轰然撞击,
36块礁石经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手,
组成一朵美丽的巨型“莲花”。
这朵石莲花虽不常浮出水面,
但每逢其出现,
则预示着当年必会风调雨顺
上一次莲花石出水是在
2021年2月23日
▲出水的莲花石 麻兰于2021年2月23日摄
石上刻有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初的诗作、词作共47首,成为长江乃至中国最大的水下碑诗林。
白沙沱长江大桥
2019年4月23日18:00,横跨大渡口区白沙沱和江津区珞璜镇的白沙沱长江大桥正式退役,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大桥终于完成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白沙沱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万里长江上建成的第二座长江大桥(第一座为武汉长江大桥),也是重庆建成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大桥为一座双线铁路桥,全长820米,共16孔,为3×40米上承式钢钣梁+4×80米下承式钢桁梁+9×40米上承式钢钣梁组成,最大跨径仅80米。
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于1958年9月10日开工,修建了双线桥墩,除4×80米下承式钢桁梁按双线架设外,其余各孔只架设了上游线(即川黔线)钢钣梁,1959年11月10日竣工,1965年7月8日随川黔线全线贯通正式通车,正式运营时间为1965年10月1日。
大桥为明桥面,桥面铺设木桥枕和护木,需要定期养护才能确保其满足正常使用状态。运行数十年后,大桥的状态逐日下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持其安全,特别是工区每月需要紧固的各种螺栓达数千颗,安全压力巨大,因此决定停用该桥。
一览表
国际古迹遗址日
4月1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国际古迹遗址日,旨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推广遗产保护理念,提升公众对世界遗产现实价值的认知。今年的主题为“遗产与气候”,呼吁各国进一步构建可持续性遗产保护行动目标与体系,以应对日渐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
穿越时空长廊
回溯历史文脉
通过探寻这些遗址
你是不是也有感受到
江津文化的厚重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