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有了泥猪、泥羊,后在河姆渡遗址、牛河梁遗址中多次发现陶猪和泥塑人体残件。我国的《考工记》中记载有:“抟埴之工,陶、旊(音fǎng,中国周代制瓦器的工匠)。”以手工捏制成型为“抟”,黏土为“埴”。从“抟埴”一词的文意上看,与今人所谓“泥塑”一词有相通或相同的含义。泥塑作为艺术品问世以后,便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场合,都被赋予了神秘的文化内涵。

凉洛寨泥娃娃

据《洛阳郊区志》载:李楼乡凉洛寨(今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杨村凉洛寨组)泥娃娃,始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最初由杨家人从事泥塑,捏成大小不等的泥娃娃,投放庙会市场,很受欢迎。由于生意兴隆,家家户户学会了制作。泥娃娃个个粉红脸蛋,面带微笑,古朴生动,栩栩如生。每年元宵佳节及春季庙会销售最广,远销陕西、山西一带。1957 年曾参加中国民间玩具展览,后赴捷克共和国展览,颇受国内外的欢迎。“文革”中,这一传统技艺被当成“四旧”扫除,模具被砸碎。改革开放后恢复制作。2009年,“凉洛寨泥娃娃”被列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目。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受众日益减少,昔日的专业村,九旬老人刘黑亭一直在坚持制作。(2020年1月8日,刘黑亭老人不幸在家中病故,享年97岁。)

刘黑亭老人在捏制泥娃娃

据刘黑亭回忆,她19 岁嫁到凉洛寨宋家后,地没一垄,全靠一家人捏泥娃娃卖了买粮吃,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当地有歌谣“有女不嫁凉洛寨,床上有被不让盖,白天捏娃娃,晚上打颜色”。凉洛寨泥娃娃品种有相公帽、和尚头、小圪羝,大的有一尺三、中号四五寸、小的四指高(大号一般做祭品,中、小号用于祈子。祈子者在奶奶庙中摆上贡品,上香跪拜许愿后,能得到一个泥娃娃,祈得子后,要买数量不等的泥娃娃到庙中还愿)。那时候寺庙多、香火旺,挑担子、拉架子车的买家一年四季不断。

寺庙中用于祈子的泥娃娃

洛阳这么多个村,几百年来,为何只有凉洛寨能捏出泥娃娃?刘黑亭说,这与凉洛寨的土质有关。当地做泥娃娃的土被称为“红煤土”(由岩石风化形成),从地下三尺多深处挖出来的。红煤土干后很瓷实,拿一块往地上一丢,又会摔得粉碎,和成泥后光滑有韧性。

泥娃娃工序繁杂,主要包括十个步骤:

1.挖土:从地下三尺多深处取出干净的土,晒干收拾起来。

2.泡缸:就是把土再摊开干透,倒入水缸中,浸泡三四天后,用棍子搅拌,用笊篱捞出水面的杂物。

3.捶泥:把干碎的土摊在地上,然后用铁锨剜出缸中泡透的泥,放在干土上面。一两天后,等泥表面起汤(没有水)、硬实了,泥下的干土也湿透了,再用木棍反复捶泥(过去捶泥时还要加入棉纸),捶到泥中没有干硬核、滋腻了,再用手揉搓成块状,用塑料布包好(保湿),码放在屋中。

4.制子儿(制模型):用和好的泥,采用雕、塑、捏手法,制作出一个想要的模型,再修改、磨光、晾干。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以增加硬度。

5.翻模片:用泥块把制作好的泥娃娃模型严严实实包起来,晾半天后,用刀子把泥皮小心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分为二划开,把模型取出来,制成泥娃娃前、后身两片泥模(厚度1 厘米左右),晾干后打磨光滑才能使用。

6.压模:把和好的泥每次切出拳头大小,擀成5 毫米厚的薄皮,切成7 厘米宽、15 厘米长的长方形条块,分别捺压到泥娃娃前、后身模具里,晾一会儿,等泥和模具离缝了,取出来后把前、后身泥模边上用糙子(在一根指头粗、筷子长的木棍上揳上钉子)糙毛,合在一起黏好,再在身子下面黏个底,晒干收藏。

7.洗光:把晾干的泥娃娃放在水中,搓搓、刮刮,洗得光腻后再晾干。洗泥娃娃一般只能在秋季,如果在夏季洗,里面的湿气跑不出来,会出现炸皮(裂缝)。

8.罩白:用龙门山上的白土,加适量的开水(刚淹着白土),用小木棍反复搅拌,凉后用手把白土揉搓开,加入化开的皮胶(1 斤白土2 两皮胶),揉搓均匀后,再加入开水稀释(不稀不稠),用细面箩过滤出白水中的杂物。把干透的泥娃娃放在白土水里蘸下捞出来,如果晾干后有的地方不白,还需要用排笔蘸白土水再刷一遍才行。

9.着色穿衣:用铁红、粉红、黄、绿4 种颜色,简单地画出嘴、小兜兜、上衣、裤子的形状。为了醒目不掉色,还要在铁红颜色里兑点胶。

10.开眼(开光):用黑毛笔画出娃娃的眉毛、眼睛。

这样,形象逼真、乡土气息浓郁的泥娃娃才算完全做好了,是不是特别可爱呢?

举报/反馈

河南省文化旅游手机报

1.3万获赞 2922粉丝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行业党报
河南旅游手机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