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发表了看法。黄益平认为,中小微企业在创新当中同样发挥很多作用。
黄益平表示,在支持科技创新时,不仅要支持“独角兽”公司,也要支持“大象”公司,更要关心很多“蚂蚁”公司,他们同样需要金融支持。
黄益平坦言,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增长模式从过去的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202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2万美元,登上了高收入经济门槛,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成本水平的提高,因此现如今创新也就变得更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不可否认中小企业的力量不可忽视,这也是我国为何要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原因。
但黄益平也提到,近两年来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他认为,这两年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环境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问题依旧十分严峻。
直至今日,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仅仅是公平和普惠的问题,还是关系到经济能不能持续增长下去的关键性问题。因为增长模式变成了创新驱动型,核心问题就是经济能否创新,而创新的主力恰恰就在中小企业,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有了宏观的显著性,所以变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国也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融资难,仅仅是所谓的借不到钱么?
黄益平提出了一组数据,2017年年底,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60%左右,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50%多一点,但这8~9个百分点的差异却真实地反映了全球危机以来,去杠杆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
2021年年底,民营企业负债率变成了57.6%,而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到了57.1%。也就是说这四年时间,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反超国有企业,变得更高了。
这也就说明了,监管部门强调给中小企业增加融资的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20年和2021年的经济形势都不好,但是中小企业贷款2020年增长了30%、2021年增长了25%,说明它们的环境其实是有改善的,黄益平解释道。
那“融资难”又难在哪里呢?数字金融或许给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黄益平指出,传统金融机构很难为中小企业服务,主要是因为获客难和风控难。然而,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也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数字金融利用数字技术以后,可以通过平台的长尾效应解决金融服务过去很难实现的获客难的问题,所有的客户上来之后,就可以留下数字足迹,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做信用风险评估,从而决定要不要给它融资。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困难则是银行融资门槛高,很多中小企业选择到资本市场融资,但是不得不承认,资本市场融资门槛更高。有一个情况就是市场上存在大批量的投资者和融资者,那么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案就不是特别适用了。黄益平提出,是否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的手段,来做信贷抉择,分析这些准备上市或上市以后的公司的创新潜力、市场前景或者可能的财务状况,在传统数据不是特别充分的情况下,同样可以给它做一个很好的投资分析。
最后,黄益平强调,如果这一条路能走出来,那么我们的数字金融就不仅仅是提供移动支付和提供贷款的问题,而是在资本市场上走出一条新路,同时也能支持中国很好地克服下一轮能不能创新的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