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很多官员制度不断演化出新,原本简单便捷的官员制度在宋代历任统治者的手中不断演变。宋代素有“冗官”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身就出自宋代统治者实行的帝王权术有关。
皇帝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猜忌,不信任官员,因而就会对官员的权力加以削弱,宋代官员以宰相权力为首,相权被不断分割成为三部分,即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别掌管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至此秦代以来呈现制度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分化。
《宋史》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代的“官”“职”相互分离,很多官员当地官与行使的职权并不对等。而这种制度下显示的是统治者实行分权的目的。在宋代,位卑权重和位高权轻并不少见。
宋代“带职”制度是针对于武官的,对于宋代武官制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宋代所借鉴的“带职”其实出自唐代节度使时期。
宋代对于武将有着天然的戒备,因为毕竟宋代之前数个王朝的兴替都来自武将直接夺取皇位,因而重文轻武也自然会在宋代盛行。由于这种政治环境的需要导致武官“带职”制度的确立。
1.“带职”制度起源于唐朝
“带职”一词最早起源于唐代,是专为节度使使用的,而当时的人们称呼节度使都以带职称呼节度使,节度使也喜好以带职自称。
元代学者胡三省在对《资治通鉴》做注时引用黄氏解释:黄琼曰:“外官带职,有宪衔,有检校,宪衔自监察卿史至御史大夫,检校自国子祭酒至王公。唐及五代之制也。”历代学者也都对于带职有着不同的分类和定义。
而带职多是节度使在外任命为中央朝廷的官衔,这就如同一个媒介,涉及到整个朝廷官员的任免流转。
节度使在地方的藩镇有着极大的自主权,而地方官员升迁需要经过节度使得批准,而节度使本身又没有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因而带职就成为官员流动的一个媒介,同样的,中央向地方派遣官员也需要依靠节度使的带职。
在唐代,节度使的带职属于但是中央朝廷的一种御藩策略,在中唐以后,可以在很多史书中看见,节度使的称呼都会以带职为主,而之所以中唐以后带职在节度使中广泛的流行是因为安史之乱以后,藩镇的拥兵自重。
朝廷对于藩镇已经没有力量去逐个讨伐,而藩镇也在为自己的合法统治寻找一个借口,因而带职就出现了。中央朝廷会给予地方节度使一个中央的官衔,通常会为"检校某官"和"兼某官",而任命官衔的种类大多是:公、师、东宫、省、台、寺、监等文官系统和中央武官系统。
这样就会达成一种平衡,朝廷依靠中央官职拉拢地方藩镇,而地方藩镇有了中央的承认,不仅稳固了自己内部力量,也获得了朝廷支持。
2.宋代文官“贴职”制度与武官“带职”制度的发展
宋代的带职其实就像对一个官员现在暂时委派一个任务,但是这个人物所需要的权限与这个官员原本的职务是不同的,因而就会暂时给与他与这个权限相匹配的官职,等到事情办完,再回收就行了。
其实不仅仅是针对武官,文官也同样适用这种方式。但是不同于武官的“带职”,文官的的暂领职位叫做“贴职”。
宋代初期,馆阁制度极为流行,而这一制度的创立者是太祖和太宗。宋代重文轻武,推崇儒学,因而大兴科举教化,同时大量的编撰图书,广泛的招纳文士,通过编纂图书从而聚拢人才。随着时间的发展催生了宋代独有的职名。
构成了北宋前期以“官、职、差遣”为核心的职官制度。在宋代,官是用来定级别,领俸禄,穿衣服和算资历的,所以官有本官,正官等等,但在宋代官是这个但管的却不一定是这个。差就是差遣,也是真正要做的,而称谓则是有判,知,权,直等等。
只有担任实职,才会拥有真正的权力,官职分离,导致的弊病就是公务混乱。《宋史·职官志一》记载:“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不知其所职者,十之八九。朝廷内外,一片混乱。”
在北宋至南宋高宗时期,武官兼带的职名有限,仅仅有带御器械与閤职,但是在北宋以后就有了内任供职与外任兼带之分。首先是带御器械这一官职,最初是皇帝对于自己亲信的武将给予的一种权力象征,武官可以在上朝时携带自己兵器保卫皇帝安全。
《宋会要辑稿》记载“国初已来,当选三班已下武干亲信者佩橐鞑、御剑,或以内人为之”。由于担任的官员大多是皇帝亲信,因而很多事情无法通过商议或者事态紧急关系重大的一些事务,皇帝便会派遣带御器械的官员亲自前往地方代表皇帝处理事务。
而带御器械按照官职的划分原本属于京官,但是又会被委派到地方或者是京城内其他的官职,就比如巡职或者皇城司职事,因而原本的带御器械就突破了最初的职能,为武官兼带职名奠定了基础。
等到了孝宗时期以后武官的带职又增加了环卫官,閤门舍人两种。至此武官带职体系走向完备。孝宗是高宗从皇族中选择作为子嗣继承的,孝宗曾立志收复北宋旧地,因而推行了一系列偏向武官的政策,因而“带职”制度进一步发展。
为了促进军队人才的发展,孝宗设立环卫官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官职。就如同宋初馆阁学士是为了培养政治人才的目的一般,因而环卫官一职地位迅速上升。
《文献通考》记载环卫官“在内则兼带,在外则不带”。其实就是除了没有统兵职能外,类似带御器械、皇城司或閤门职事之类可以兼带环卫官。
1.武官带职的特点
上文曾经提到,武官的带职与文官的贴职类似但又有着不同。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增加了宋代官制的复杂性,官职的分离使得宋代出现一人一职多官的现象,常常出现一人身上有数个头衔的现象,这就加大了宋代官员之间彼此的差异性。
武官与文官的带职和贴职不同点在于元丰改制前,贴职并未完全独立,还需要依附在官职之中,而元佑以后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以及正字等秘书省官视为“馆职”,其他原本作为馆阁的馆职则转变为虚职用以赏赐官员作为恩宠。
对于武官的带职,最初官员任职可以拥有兵权,并且被外派的官员是不可以继续担任带御器械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内任的带职和外任的带职。
同样的部职外任也有着多样化的分配,可以担任地方官员。我们上文说到宋代的官员都是以差来判断自己的责任,因而对于区分内外官同样以主要的差遣为主。专掌本身职事者即为内任供职官,外任加带并与本身
职事无关者,多为“带职”。孝宗改革后,环卫官本身并无具体职责,可以兼任带御器械与閤职等但是若是环卫官开始统领兵权,拥有实权后,就不再拥有带职环卫官了。
与文官贴职不同,武官带职各自有着各自的独立机构,有着自身升迁转授的体系,因而有的武官可以身兼数职。而文官则不同,有着严格的上下级,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同时统领多个贴职的情况。
2.武官“带职”带来的影响
武官带职自其产生就带有着政治军事的特色,一方面,皇帝为了保障军队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自然就要培养亲信以此来掌控兵权,其次,对于武官,又有着天然的猜忌,就会想办法架空这些官员的权力。
武官“带职”中,带御器械、閤门祗候、閤门通事舍人这三个部门最初与军事毫无联系,但是之所以成为带职还是因为他们是皇帝亲信,能够在日常中接触到皇帝,并且服从于皇帝。就如同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一般,只是因为他们受皇帝信任才会被委派任务。
孝宗时期,带职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朝军队战斗力的发展,但宋朝本质仍旧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崇文抑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而自孝宗以后想要发挥其最初目的难免会受到阻挠。
《攻媿集》记载楼钥曾上奏说“近时环卫官、閤门、带御器械等,即取武勇之士,又参以才貌、韬略、文学之人,诚有古意,此国家之美事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让文人士子担任环卫官、閤门、带御器械等,崇文抑武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
南宋以来“带职”制度的完善,更多的是为了笼络军队将领,由原本的虚职开始转向激励将领提高武官地位的方向转变,但是宋代的官职彼此错乱,而且武官地位官员制度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而南宋以后的武官“带职”制度,终究只是无根浮萍,无法真正挽救南宋国力日暮西山的事实。
宋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年代,它以出色的经济文化而闪耀在历史长河,却又以其孱弱的军队,以及复杂繁冗的官职制度而饱受诟病。武官的“带职”制度,从一开始的产生就随着政治军事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的实际职能。
而这一切的根本都是源自皇权。宋代武官“带职”的发展加强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提升了武官对于皇帝的信任,但最终也是难免无力在南宋风雨飘摇之际拯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