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是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的历史重镇,位于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交界处,于北魏时期形成村落,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今日在南口村可见的古迹包括南口城南城门、南城墙、南城门外影壁及东山护城墩1座、西山护城墩3座,但破损程度都很高、不易辨认。事实上,从清末流传至今的影像资料来看,当时南口城边横跨两山的城墙就已消失殆尽了。海市蜃楼画胜诗,交错霞光呈美景,南口村在京北要道上,虽历经几多沧桑,但更值得讲述的是那些峥嵘往事和光辉岁月。
京张铁路之上阅尽“中国速度”
南口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均与交通二字息息相关。当地的老人常说:“先有南口村,再有南口城, 后有南口镇”,这个历史发展顺序是有据可考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南口曾是“京西北唯一能通车马的大道要塞”。元朝建“南口城”之时,南口原指今南口镇北1公里处的南口村,后因明朝在此修筑长城,开始有张、王、樊等姓氏驻居,渐成一条南北向的主街道;至清代,已有经营粮食、布匹、杂货等的多家临街商铺。
逐步发展为京城西北热闹的商业集镇后,南口终于在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四(1905年10月2日)迎来了京张铁路开工这件大事。自此引东西商贾纷至沓来,以南口火车站为中心辐射商业地图,渐渐地,城镇规模已远超南口村。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建设,今日当地人提起南口镇,叫“大南口”;提起南口村,则叫“小南口”。
京张铁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这条交通大动脉上共振着中国人开山填壑、自强奋斗的时代最强音。
沿线360余里的路上,“由丰台之柳村,趋东而北,沿都城,越清河,抵南口,穿八达岭,出岔道城,跨怀来、宣化,以达张家口”,有许许多多层峦叠嶂、工艰路险之处。
在那个路权外沦于列强的屈辱年代,詹天佑挑起了“完全中国自办,所有工程全部概用华员,绝不借材他国” 的大旗,自行设计并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距南口南城墙的东端最近处仅隔10余米,一声声火车鸣笛拉动了北京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振奋了当时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的精神意志。
“百年老京张”的故事,同它旁边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挺起的脊梁。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京张铁路的建成不仅使张家口占据了连接华北与西北的“互市通衢”区位优势,也使南口这个近百年发展起来的边塞小镇,快速成长为一个集交通枢纽、商品集散及工业制造为一体的现代化城镇,今日已俨然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京包铁路贯穿而过,京张公路、京藏高速公路、温南路、南雁路4 条公路主干线与镇内100余公里的连村公路交相辉映。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京张铁路带起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梦幻联动,让“中国速度”惊艳了世界。
现今游南口,最好挑选每年3—6月(花期),乘上有“花海专列”美名的S2线,从黄土店至延庆(经南口、康庄、沙城、八达岭),穿梭于长城之巅、花海之畔,赴一场“与春天的约会”。
坐在这趟“开往春天的火车”上,乘客们会不禁掂量这份“稳稳的幸福”,赞叹这种发展的“中国速度”,也重温中华民族近代工商业与技术发展的艰辛壮阔历程。
南口清真寺外遥望岁月沧桑
明隆庆年间和清康熙年间的《昌平州志》中,均有关于“南口铺”“南口店”的记载。
铺意味着睡觉、打尖宿店;店意味着服务往来客商,可见南口境内通衢的地位。因南口城曾是张家口、内蒙古等地南来北往商贾的必经要道,所以财神庙、娘娘庙、关帝庙、东岳庙等各种神仙道场兼备。
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保持完好且令人注目的,是南口村清真寺。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与沙河清真寺、昌平五街清真寺和阳坊西贯市清真寺,并称为昌平四大清真寺。
南口村中穆斯林不多,因此南口村清真寺并无日常礼拜功能,而是作为“一处中国古庙宇式的清真寺”文物保护单位。南口村清真寺就坐落在离城门南侧不远处。尽管并不常年开放,但颇为壮观,从院墙外一望便知其历史悠久。
它没有穆斯林风格建筑常见的“洋葱顶”,经过的路人或许都意识不到这里是一座清真寺。其建造年代不详,一说为始建于明朝,清朝光绪年间进行了修缮,后又于2005年和2007年进行了修缮。
修缮后的南口村清真寺占地900多平方米,坐西朝东,有三进院,皆为四合院布局。第一道门具有非常浓郁的穆斯林建筑风格,进入三道门后,院里的景象便可一览无余。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新修的小路连接着月亮门(圆形拱门),院内现存古树两株。通过月亮门,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正殿也就一览无余,正殿面宽三间,前出走廊,后接后殿,为典型的勾连搭式正殿结构。
殿前有一方珍贵的记事碑—— “清朝光绪二十年重修庙宇记事碑”,由清末民初当地知名的回族乡贤麻兆庆(1836—1900)编撰后镌刻在这块巨大石碑上。石碑静静地伫立在这古朴的清真寺中,默默地讲述着它和南口的沧桑过往。
明代李公墓边一窥宦官权势
信步游走于南口城内,还能看到一座别开生面的“太监墓”——明代李公墓。据史料记载,这位 “李公”被普遍认为是明正德年间曾镇守居庸关的太监李嵩。
如《明实录武宗实录》记载:“庚辰(正德十五年)太监魏彬传旨:……太监李嵩分守居庸关、张凤守备紫荆关……”;《明史》卷192《安磐传》记载:“李嵩正德时受命为武宗抓虎豹。”由此可见,李嵩不仅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且时间地点上都与南口有高度重合。
令人不禁好奇的是,一个宦官怎么可能担当镇守边关的重任呢?须知这是在明朝中期,宦官集团的势力范围上至左右宫廷政治、特务活动、司法审查,下至渗透征税供奉、皇家专卖乃至军事与外交事务。
当然,宦官中也不仅有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专擅朝政、作威作福、败坏国家的“坏太监”,还出了郑和这样创下七下西洋壮举的好名声的太监。
南口村李公墓的墓主人,据说也是一位颇有才华、为朝廷效力多年、仅在居庸关就以协理身份据守“十有七载”的有功宦官。
皇帝最终允许他在自己所镇守处“殁于此葬于此”,是对其工作成果的一种认可和奖赏;从中也可见这位李公对南口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将自己葬于此,死后也可以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李公墓曾于清朝及民国初年两次被盗,现仅存监理公神道及配套的石牌坊、石望柱、石门、石虎、一对文武翁仲及古槐等。牌坊为四柱三门仿木样式,头牌楼上刻有“李公之墓”,阴刻“福如沧海寿似岗陵”。墓坐北朝南,宝顶已经不复存在,但地面建筑中神道与石刻的保存尚算完好。
虽然远不及明十三陵那样壮观宏伟,但李公墓“麻雀虽小”,神道上石牌坊、石望柱、石虎、文臣武将、棂星门却一应俱全,其中石刻石雕造型生动、雕工精细,也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尤其神道两侧的石虎更是憨态可掬、古拙可爱,这里也是昌平除了十三陵神路外,现存最完整的墓葬神道古迹了。
若是碰巧来到南口村,不妨选一个午后,来这古槐树荫掩映下的李公墓神道,慢慢地走一走、看一看、品一品。
南口镇除了上述景点外,还值得一看的是唐代敕赐“和平寺”遗址的兴隆口民俗村,该村交通便利,有可供划船、垂钓、爬山的兴隆口水库景区,是消夏避暑、体验山村野趣的好选择。
南口镇上的食宿条件不错,因此在这一带的游玩建议安排两天的行程:
第一天可先从居庸关长城云台出发, 一路游览关沟风景区和兴隆口民俗村;第二天拿出访古踏青的闲情逸致,参观南口村清真寺、李公墓, 再乘上S2线列车游八达岭长城,“一日看尽南口花”。
前往南口村,可沿京藏高速行驶,在南口出口出,即可驶入南口村。公交可从市区乘坐919路、883路直达。也可乘坐“花海列车”S2专线,从市内乘地铁13号线或8号线,到霍营站下车G4口出,步行约110米即到“ 黄土店” 站。S2线支持“亿通行”和京津冀互联互通卡。
南口村住宿主要为各式农家院及度假村,其中综合评价较高的是:北京云台民宿(南站村)、花筑·北京这嘎达小院(昌平南口镇居庸关长城店)、北京鑫达公寓(红泥沟村65号)等。
南口村的餐饮颇具北方特色风味,既有内蒙菜、东北菜,还有北京传统的农家菜、羊蝎子火锅等。推荐品尝这嘎达铁锅炖农家菜(南口店)的铁锅炖、贴饼子,猜丁壳牛板筋火锅店的酱香牛肉板筋小锅,鼎嘉轩的羊蝎子火锅,乌兰杂碎馆的羊肚羊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