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毡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在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的曲靖市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有着2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5年10月被确定为曲靖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2021年10月申报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市级传承人赵鸿书在绘制花毡图案。王良忠 摄
历史悠久
《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丽江、昭通之羊皮、会泽之毛毡,久已驰名各省。”清乾隆《东川府志》“方物”中也有相关记载:“毡服:明东川贡市中,有毡衣四百领,本为著名土产,细闰、绵软,厚薄均适,可当寒衣。”
《会泽县志》记载:“200年前,赵家祖先从南京迁至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居住,因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潮湿,赵氏祖先利用当地羊毛开始擀毡子、毡褂、毡帽、毡衫等羊毛制品防寒、防潮。年深日久,赵氏擀毡工艺得到广泛的推广。”
县级传承人赵书义在用大弓弹弹羊毛。王良忠 摄
赵氏毡匠祖籍江南应天府江宁县,自赵永公任知府来滇,至十世祖赵方元搬迁到会泽县杨梅山村定居,为抵御当地寒冷潮湿的气候,开创赵氏擀毡基业,开始擀制毡子、毡褂、毡帽、毡衫等羊毛制品,以保暖防湿。年长日久,擀毡技艺不断改进,羊毛毡不仅赵家人喜欢,村里村外的人也很喜欢,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尝到甜头的赵氏族人开始把擀毡作为谋生的手段,逐步弃农转产,一个家庭一个工厂,举全族之力投入擀毡事业。有的在家里办起了小作坊,以家为厂,在家作业;有的扛着擀毡工具,外出擀毡,四海为家,“闯荡江湖”;有的背着乡亲们擀的毡,走村窜寨,四处叫卖,开始经商。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赵氏毡业一直红红火火,将擀毡技艺代代相传。如今,会泽大桥的杨梅山村,仍有赵书玉、赵永书、饶先会等10余家擀毡作坊。
弹拨小弓的手指要戴上用牛皮缝制的指套。王良忠 摄
工艺精湛
会泽擀毡需经过“选毛、弹毛、铺毛、揉毡、画毡、煮毡、染毡、洗毡、晒毡”等工序制作而成,每个环节只用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
先用大弹弓把羊毛弹绒,然后把羊毛均匀的铺在竹帘上,再用小弹弓弹得更加均匀细腻后把羊毛压平,在羊毛上不断喷洒热水。接着把竹帘卷起并用细绳捆紧,由两个人来回的在地上用脚踩揉,使羊毛紧紧地粘在一起。途中解开帘子沿着毡片边由外向里卷一圈小边,把竹帘再次裹紧继续来回蹬踩。把成型的毡片移到坡型的木板上,用一根可活动的绳子固定好,在木板上随着绳子的松紧用脚来回搓揉,边搓边洒热水,把羊毛毡里的污水挤压干净,同时羊毛毡随着搓揉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坚厚结实。解开绳子把毡边搓揉整齐,毡片矫正定型,再用火把露出的羊毛烧掉,使毡子光滑平整,最后用清水把成型的羊毛毡冲洗干净后晾干,就可以画毡了。画毡时使用面粉和有色染料调制的“墨水”和木杆铜丝制成的画笔,在白毡上画上各种精美的图案,颜色以白、黄、绿为主。毡子刚画上图案时面粉是潮湿的,待白毡上的面粉颜料彻底晾干后,把毡子折成豆腐块状,正面朝外,用敞口大锅烧开一锅水,将羊毛毡放入开水中。把染色用的“膏子”兑水加入锅中,开始煮毡和染色。煮毡也是门技术活,水温过高羊毛毡会起花斑,水温过低羊毛毡上所画图案会污染“走痕”。要把握火候适时翻动,让颜色均匀穿透毡子的同时把面粉煮透,具有较强的附着力。煮好后将毡子从大铁锅中取出,用铲子刮洗干净,晾干,一件擀毡制品就完成了。
将弹绒的羊毛铺在珠帘上裹起来。 王良忠 摄
擀毡过程中,造型和褶子是最能体现毡匠工艺水平的。比如制作披毡,为了使产品更美观,毡匠们通常会在制作完毡片后把毡片放到一根钢筋上面,边加热水边用手搓揉,不时用镰刀轻轻敲打,直到出现棱角和一褶一褶的条纹。而且披毡是一次性成型的,需要毡匠们从铺毛开始设计、制作时不断造型,中间还要做出一道腰箍,很是费时费力。做毡帽时,先做成一个双层的圆形毡片,用一个木制的盔子边加开
水边用手搓揉造型,做成帽子形状后用破缝剪剪开后变成两个毡帽,再沿边用手搓揉定型,使其表面光滑平整即可。
赤脚搓揉毡片边缘,使棱角饱满圆润。王良忠 摄
会泽擀毡 用途广泛
会泽擀毡技艺经过200余年的传承发展,技艺得到提高,产品也由原来单纯防潮御寒保暖的毡衫、毡褂、毡帽、毡袜等生活用品,开发出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装饰品和艺术品,如壁挂、地毡、桌毡、车垫、沙发垫等,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图案也丰富多样,创作主题多围绕花鸟虫鱼,或刻画“龙飞凤舞”,或书写“福禄寿喜”,可依据个人的喜好而设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黑颈鹤这个“高原精灵”的喜爱,手艺人也将黑颈鹤的优美身姿作为擀毡新图案。色调由单一的白毡逐步发展为红毡、花毡。夸张的手法、生动的图案,浸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代表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将已成型的毡片褁紧,反复边浇洒热水边滚动蹬踩。 王良忠 摄
价值深厚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擀毡在当地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民俗价值。
会泽擀毡技艺历时200多年、历经赵氏八代传承,一部擀毡的历史就是一部赵氏家族繁荣昌盛、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煮毡。王良忠 摄
赵氏毡匠们没有高深的绘画理论和艺术修养,却能根据所见、所学、所思一蹴而就,绘制精美图案,可观赏、珍藏,可作为房间装饰,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会泽擀毡品种齐全,地毯、坐垫、桌垫、车垫、沙发垫,毡衫、毡褂、毡帽、毡袜等、各种造型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羊毛毡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做工精细,技术含量高,利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出独居特色的擀毡制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用松毛火苗燎去毡片表面残留的羊毛。王良忠 摄
毡匠用他们精湛的手工技艺画出了很多惟妙惟肖的图案,品类繁多,丰富多彩,鲜艳明丽,突出反映了滇东北的人文风情,是滇东北人民的一种情感符号,有着很高的民俗价值,对研究当地群众的动物崇拜、自然崇拜具有重要意义。
用工具将堆塑在毡片表面的绘画颜料刮洗干净。王良忠 摄
近两年,随着擀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从事擀毡业。截至目前,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仍然有10余家擀毡作坊常年生产,从业人员约30多人,年产值100多万元。“一年四季都在制作,产品经常所供不应求,因为制作过程复杂,又都是纯手工操作,每一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一年做不出多少来,要购买我们的擀毡都是靠预定。”擀毡技艺传承人赵书玉对记者说。
晒毡。 王良忠 摄
记者:代玉春
通讯员 朱锐 王良忠
编辑:段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