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女儿的照片,配了一段长长的文字,看着不免难受:
“女儿带了两个好朋友回来吃饭,席间,三个孩子讲起班上有女生搞小团体的事。她们带着所有的女生,孤立女儿,女孩子们害怕和女儿玩也会被孤立,都只好选择跟随,只有这两个小朋友坚定立场,对女儿不离不弃。”

后来朋友与女儿聊天,才知道女儿似乎并没有做什么不恰当的事,女儿也比自己当年强太多了。

朋友又与我聊了几句,我们都曾遭受过校园暴力。

环顾周边,再翻翻社会新闻,你会发现,似乎女生遭受校园暴力的要多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更容易遭受校园暴力的女生,有哪些特征呢?

我们可以怎么帮助孩子们,尽量避免或减少伤害呢?

下面将与大家一起探讨上面3个问题。

01妈妈7、8岁时,也被女生群孤立过

我在小学阶段,也遭受过校园暴力。体罚,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照做,与我一同遭受惩罚的女生也是,我也不懂她为什么同样被“挑选中”。我没有告诉家长,一同被体罚的女生被一个邻居奶奶看到解救了,我只是埋怨我的父母为什么没发现我有什么异样。后来,我大些了,懂得避开这些孩子,会锁上房门,会说“不”了。但那段经历,到现在我已经30好几,我也无法释怀,我也害怕我的孩子遇到。

我给朋友留言:“小妞棒棒的!只是女生间更容易形成小团体,不是小妞的问题。”

朋友告诉我:“我7、8岁像孩子这么大的时候,也被小团体孤立过,当时我的表现弱爆了,女儿真是强多了!”

是呀!小姑娘是内心强大的,遇到校园暴力,只是感到有点不舒服,但情绪基本没受到影响。能明白“我完全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我,我只想跟在乎我的人做朋友”。同时,小妞也是幸运的,还有两个好朋友,不惧威胁,能够不离不弃,坚定地与她站在一起。

02为什么校园暴力中,女生是主要的受害者,也是主要的施暴者呢?

央视新闻的一份调查中就提及:七成校园暴力为多对一,九成未反抗。

其中,受害者女性占85.45,施暴者中女性也高达81.82%。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揭秘人际交往中的隐形攻击》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女孩之间经常陷入关系攻击和社交排斥。

一方面,女生善于交流和人际交往,也更在意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很容易形成一个个社交圈。

另一方面,青春期女孩受到雌性激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她们不能很好地缓解自己的情绪问题时,就容易想通过欺凌别人来转移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孩子在幼儿园小班时,我与任课老师沟通过一次,老师就告诉我:“班上除了几个女孩子会有特别固定的一两个好朋友以外,其他孩子基本是一两个星期就会更换一起玩的朋友。”

就是说,女孩容易形成小团体,可能不止在小学阶段,幼儿园阶段,幼儿园小班3、4岁时就开始初具雏形了。

女生间的友谊可能也没有那么稳固。

我高中阶段,有一群男生发生争执,打架头顶见血到医院缝针了。后来又和好一起打篮球、讨论习题了。

有一对要好的女生,其中一人谈恋爱之后,另一人就和谈恋爱的女生绝交了。其实为了不被老师家长知道,谈恋爱的时间只在中午、两个女生原本也不在一起的时间,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两个女生的交往,课间、下午放学后仍然可以在一起的。但友谊还是破裂了(不是鼓励高中生就谈恋爱,单纯举例:女生之间也有占有欲或者嫉妒心)。

03更易成为校园欺凌对象的孩子,具有4项个体特征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曾做过一项时间长达33年的追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具有某些个体特征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

第一,一味地被要求乖巧懂事的女孩。

知乎上有位霸凌者,描述过她们选择欺凌对象的外貌:全是那种乖乖的文文静静的小女孩。

我们看看选择女孩的特征:瘦、弱、矮小,老师家长眼中的乖乖女,写字端正,话少,遵守规则(甚至有点刻板),内向,几乎没有朋友。

然后几个7、8岁的孩子,就把她定为了欺凌目标。

《安抚孩子的艺术》中说道:“有些孩子在欺负别人时,并非完全为了给对方造成伤害,而仅仅是想知道被欺负的孩子底线在哪里。”

而几乎没有朋友的孩子,被欺负也不会被知道,她们乖巧内敛,不敢向家长、父母告发,只有顺从、默默承受。因为基本是多对一,所以她们也没有办法反击或逃跑。

第二,经常被父母打击的女孩。

我家是两个男孩,顽皮多动那种。有时候我气不过,说了也不听,我会喊:“你们俩过来罚站。”

然后他们会欢欢喜喜蹦蹦跳跳过来,嘴上用唱腔喊着:“来落!”

就是你生气只能气死自己,大多数男孩是油盐不进,依然快活得很。

我经常想,小时候我父母对我是从没打骂过的,只要他们表示不满意不高兴,语气稍微重一点点,我就会愧疚很久,想着下次一定不能再犯这种错误了,下次一定要做更好。

这可能就是男孩和女孩的区别。

男孩因为睾丸激素的影响,面对父母的打击采取的生理反应往往会偏向于“暴力”反抗,“反抗”到不能反抗了,也不会屈从,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

女孩大脑的结构使然,却会进入一种“反刍循环”:她们会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控制局面,最后彻底放弃抵抗。

父母对孩子的打击,就如心理学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一样,是让孩子逐渐放弃抵抗。

实验通过不断电击笼子里的小狗,让狗对逃生不抱有希望。

实验的最后,笼子打开了,没有电击,但狗也没有走出笼子。

当女孩习惯了被打击,她们在面对同学欺凌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反抗,可能会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然后承认就是自己的错,并承受愈演愈烈的伤害。

第三,落单、不合群的女孩。

上海有一项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研究显示:孩子的朋友数量每增加1人,受到霸凌的几率就会降低6.76%。

心理咨询师月华就说过:“人际关系的问题一定要到人际关系之中寻找答案。被霸凌、被孤立,就要通过让自己不再孤立来改善。

第四,父母关系不和的女孩。

教育学研究室王丽敏教授对中学生的追踪调查显示:“如果孩子长期处在父母经常吵架、家庭不和睦的环境中,更容易性格消极,表现出敏感、自卑、退缩。”

《美国科学家》杂志也做过一项类似调查,数据表明:“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32%的孩子有心理问题

经常冷战、分居的夫妻,子女成绩差的比例高达87.52%

夫妻间背叛、出轨、家暴,孩子更容易厌学、自闭甚至自杀。”

而内向、自卑、焦虑、软弱、抑郁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欺凌。这也是国内学者对孩子性格特征的研究结果。

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容易变成“易受欺凌”的体质。

04如何帮助孩子,免受伤害或者少受伤害?

第一,乖巧和善良需要有底线。

告诉孩子别人让你感到不舒服,要大声说“不”,要告诉老师、父母。这种教育,要在孩子3岁进入幼儿园之前就要进行。

校园暴力不止身体上的推搡、踢打,语言上嘲笑、威胁、讽刺、恶语相向都是,同时包括比较隐蔽的社交上的孤立。

告诉孩子,被别人欺负不是你的错。

第一次,阻止伤害、保护自己,问对方,若无意,提醒对方以后注意。

第二次,严肃警告,下不为例。直视对方的眼睛,笔直站立,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对方:“我不喜欢你的行为”,“请不要这样对我说话”。

第三次,给予还击,注意不能打头、眼、耳、胸、生殖器等重要部位就行了。

第二,如果有可能,多交一些朋友。

我家孩子班上有个女孩,是老师的孩子。她有个哥哥,上小班时,哥哥上大班,每天是哥哥把她送到教室再回自己班上。上中班时,哥哥读小学了,她就不愿意上幼儿园了,妈妈每天必须把她送到教室门口才可以。

有次周末在小区集体做检测,就有不少同班的同学。但女孩的妈妈,一直给我发信息,催我家双胞胎快来。

我们到了后,才知道:男女同学差不多有7、8个,但是女孩一直依偎在妈妈身边。我家双胞胎弟弟比较活泼,一直邀请女孩坐他的单车,女孩才终于走出了一步。

如果可以,真的要让孩子多交些朋友。

如果是内向文静的孩子,怎么办呢?那就让自己不好惹一点。

我家哥哥也经常一个人玩,但如果他想加入的游戏,也会跑到小朋友中间去。

幼儿园小班时,有个同学抢他手中的玩具,他硬是不松手,可能力气有点大,那孩子直接一屁股坐地上了。

那次正好有老师看到了全过程,所以批评的是抢玩具的孩子,后来哥哥和这个同学还成为了好朋友。

但我也告诉哥哥:“如果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同样不要松手。你做的是对的,不管老师看没看见,你都要保护好自己。”

第三,增强孩子的体格,学会自我保护。

我们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设想是:文文弱弱,更能激起男性的保护欲。

可成长的过程中,你可以瘦小,但要是精壮。

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人欺负。”

第四,父母相爱,做不到相爱也请爱孩子。

和谐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更懂得求助和自我保护。

父母向孩子传达的爱意,如果被孩子接收到了,孩子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也知道我身后是有坚强的后盾的,是会向父母寻求帮助的。

05结语

我周末在商场买饮料时,一个没戴口罩的中年男人,突然拍我肩膀:“喂,这里哪种好喝?”我告诉了他:“我也没喝过,我买的XX款。”然后走远了,保持距离。

我跟老公说了这个故事。他的反应是:“遇到这种没礼貌的,我会直接不理,走开。你还搭理干嘛?”

我说:“因为我是女的。”

老公奇怪了:“女的有什么不同。”

我说:“因为我是女的,面对这种没礼貌的人,觉得他可能会做更过分的事情。所以我最好的方法是不招惹他,迅速躲远点。拿了我的饮料就走人。”

我们是女孩,是女人,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友好的人或者事,学会让自己变得“不好惹”一点,学会多交一个朋友(哪怕只是泛泛之交,关键时候就会少一个“敌人”),学会向父母、老师求助。

也请父母不要再对孩子说:“为什么被欺负的是你呀?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呀?你自己是不是有问题?这么一点小事还来烦我!”如果是这样,孩子留下的可能是一辈子的阴影。谁也不会希望女儿在30几岁再来回忆童年时,是校园霸凌,是不敢向长辈求助,是求助却不被帮助。

请保护我们的孩子!也教会他们自我保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反馈

右右细毛和爸妈

27.9万获赞 4.9万粉丝
IT爸爸+全职妈妈=7岁双胞胎兄弟右右、细毛85后爸妈:分享最真实的双胎家庭。专注于备孕、孕期及婴幼儿营养、护理、心理、教育分享。
亲子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