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推出了小学儿童的亲子关系,作为家长的你,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同伴关系,想必也是“牵肠挂肚”吧,今天一起来了解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方式。


儿童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婴儿期到青少年前期,儿童与其他儿童的交往稳步增加,而与成人的接触则相对减少。儿童更多与同性别伙伴玩耍的趋势随年龄增长而加强。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6~7岁的儿童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9~11岁的儿童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儿童选择朋友的理由包括他们的积极人格特点(如勇敢、善良或忠诚)及志趣是否相投。一般来说,儿童对其朋友的特征非常了解。儿童先认识同伴与自己的相似性,大约4岁以后的儿童都能非常准确地说出有关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而认识朋友与自己的相异之处则要在9岁以后才能达到。


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塞尔曼(Selman,1980)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联系。这个时期的友谊还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朋友要互相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也是友谊的基础。儿童的友谊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在这种友谊关系中,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订计划,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一时期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交往活动中,有的儿童更善于结交朋友,心理学家认为,这可能与其社会认知发展水平较高有关。



同伴交往,尤其是亲密友谊的建立,使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种影响是以同伴的强化和同伴的榜样作用而实现的。同伴的行为往往是儿童的榜样,他们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原因使得榜样能够影响他人的行为: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动方式从而学会这种行为方式;二是通过榜样了解采取某种行为方式可能产生的后果;三是榜样可为儿童提示在陌生环境中所能采取的行为方式。

举报/反馈

湖南省星河心理公益

3645获赞 126粉丝
湖南省专业心理咨询公益服务中心
湖南省星河心理研究与健康服务中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