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蒋瑞尧
看过电视剧《山海情》的人都对“西海固”这个名字不陌生。但或许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西海固”这个名字背后的更多故事。首先,“西海固”早已不是某一个行政区划的名字,而是一片宏阔地域的概括。但因其“苦瘠甲天下”的悠长历史,西海固已成为人们对这个区域的习惯称谓。
如今的“西海固”地域,位于六盘山脚下,涉及到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以及中卫市海原县和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县区。
“西海固”地处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撞融合地带,是丝绸之路、萧关古道的必经之地。六盘山地势险峻,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历代王朝从未放弃对西海固的经营,战国时期设乌氏、朝那县,西汉置安定郡,北魏置高平镇,北周置原州,明置固原卫,清升直隶州……古往今来,无尽的人事代谢、盛衰兴亡在这里轮番重演。战国秦长城、萧关、唐朝七关、安西王府、九边重镇……在这片土地上,城、堡、营、关,历史遗迹遍地皆是。
丰富多彩的沧桑历史另一面,却是黎明百姓的苦楚生活。恶劣的自然生态(千山万壑、十年九旱),闭塞的地理格局,生态灭绝式的开垦,加之战争带来的兵患匪祸,导致在清末之季,这里出现了“四望黄沙,不产五谷”、“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的面貌。晚清左宗棠穿越西海固时,看到“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的悲惨景象,发出“苦瘠甲于天下”的感叹。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进入西海固考察,更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22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 曾经的西海固(摄影:季正)
1982年开始,国家实施“三西”扶贫开发计划,西海固首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这一战略决策问世。四十年来,西海固脱胎换骨,换了人间。2020年与全国各省地同步脱贫,迈入小康社会,结束了贫困数千年的历史。
▲ 现在的西海固(摄影:季正)
脱贫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提升,还有精神面貌的改变,以及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故事,以及丰富的心灵世界。而这些,是文艺工作者最关注、也最易发挥表现的素材、对象。近几年,除了“出圈”的影视剧《山海情》让外界更多了解那块土地上的故事,文学领域也开始出现不少实力作家、优秀作品。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却成了一方滋养文学的热土。
2018年,西海固土生土长的女作家马金莲,因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成为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首位“80后”作家。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获得者石舒清,其短篇小说散发出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西海固文学中别致的样态。由石舒清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清水里的刀子》曾入围第八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编剧奖。以至于“西海固文学浅析”、“作为一种现象的西海固文学——兼论石舒清和马金莲的小说创作”等论文题目在网上可以轻易搜到。2011年,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西海固地域之西吉县“中国文学之乡”称号,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个被命名为“文学之乡”的县。
60后季栋梁也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之子”。他生长于“西海固”之同心县马高庄村,考上固原师专后,当过中学教师,在宁夏日报社工作多年,又被调往自治区政府参事室工作。季栋梁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大部分和宁夏西海固有关,比如《上庄记》《锦绣记》《海原书》《野麦垛的春好》等。2022年3月,非虚构作品《西海固笔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文学圈有较好的反响。季栋梁说,《西海固笔记》是他付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也是最温情最慰藉乡愁的一部。
西海固曾经“贫穷”到什么地步?西海固为何如此贫困?在《西海固笔记》里,季栋梁用拉家常、讲故事的语气,带领读者走入历史深处,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敞露了西海固令人震惊的贫穷与苦难。其中有不少是季栋梁自己的童年记忆。在回忆中,只要花钱买的,西海固人都嫌贵,一盒两分钱的火柴都不用,靠火草续火。有的家庭里只有一个碗;能两人盖一条被子就算享福了,多的是只有一件老羊皮袄,白天穿,晚上盖……;梳理完历史,季栋梁从历史转入文化,从长城博物馆到丝路古道,从安西王府到九边重镇,从红军长征登临六盘山到将台堡胜利会师,告诉大家,在西海固贫瘠的土地上,沉积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百万大移民”、“脱胎换骨”等篇章,季栋梁则选取代表性的重大事件,描述了西海固农民在经济上摆脱贫困之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在《西海固笔记》中,季栋梁用了不少篇幅,将自己记忆中的过往记录下来,那里有他对西海固最深的感情,也正是因为抹不去的印记。在西海固的苦,是无论多勤劳,都不一定能吃上饱饭的苦,而且总感觉这种苦日子没有尽头。孩子年幼时每天都要放羊、找草、拾粪、喂驴、驮水、推磨,有些粗重的活甚至和年龄都不匹配,可也要干,就是为了活着。
▲ 现在的西海固(摄影:季正)
也正是因为,曾经的贫穷刻骨铭心,也让季栋梁对脱贫后发生巨变的西海固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走到六盘山深处,它的美不亚于九寨沟。”改变的细节更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上。为了在《西海固笔记》中写出这些细节,从2018年4月开始,季栋梁让儿子开车载着他重走西海固,从银川到西海固各县有400多公里,往返三四十趟,慢慢走,细细看。一个人、一个房子、一段故事,甚至是探访途中和朋友的对话,也被真实记录了下来。
在西海固,曾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以至于出现了“喊叫水”这样的地名。在以往年代,季栋梁作为客人到农家串门,各家的热情问候都是“喝水吗”。有山村喝的是“鸡叫水”,即每晨鸡一叫人们就要和牲口们一起到山沟里抢水。如今,水库的建设解决了西海固的吃水问题。在中庄水库,季栋梁遇到一位老人,他眯着眼睛蹴在水库边,他家离这二十多里,一直顺着水走来,“专门看水来的,”老汉感叹道:“哎呀,以前啊死水怕个勺勺舀,给水拉长工哩,没见过这么多的水,没见过这么清亮的水,看得久了,眼睛都清亮了。”
▲ 现在的西海固(摄影:季正)
对话季栋梁:《山海情》里没有的细节 《西海固笔记》里可看到
封面新闻:西海固曾经那么穷,在你看来,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季栋梁:这里是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带,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贫困主要是缺水造成的。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六七八三个月是雨季,全是下暴雨,强对流天气,水不但留不住,而且会造成水土流失,那些沟壑就是这样形成的。只要一下暴雨,山就开始滑坡。沟就变大变宽。每年降雨量就是在这个雨季,然后就没有雨了。蒸发量很大。所以这里曾长年非常干旱。冬天有的地方会下雪,但是人吃水,地上全是苦咸水就吃不成,而且地下几乎没水。
封面新闻:针对这个问题,国家相关的扶贫工程是如何具体针对解决的?
季栋梁:恢复生态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退耕还林、还草,引黄灌溉,封山禁牧,生态移民,以及小流域治水等。小流域治水就是对沟壑进行治理。比方说这个沟壑一下雨就水土流失,沟就越宽,路就断了。现在就硬化水渠道,做排水,建水库、水坝,把水流到书库里,把水也储存下来。这样以来,西海固的自然生态大为改善,对气候也产生了良性影响,降雨量由年均二三百毫米增加到七八百毫米。
封面新闻:西海固现在情况是怎样的?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呢。
季栋梁:以前西海固的人都出去打工,现在西海固人基本都回去了,因为西海固这个地方有各式各样的优惠政策。土地通过修梯田把坡地改为平地,现在产量非常高,再加上水也通上了,引黄灌溉,农业也越来越现代化。西海固这里边的几个县城都变得非常漂亮。
封面新闻:在当下,西海固出了不少好作家,像马金莲、石舒清,在文学圈非常受瞩目。西海固也成为一个文学现象,受人关注。这很出人意外。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季栋梁:的确如此。西海固的作家基本都出身于贫困之家,经历过贫穷的生活。而且我还发现,西海固的不少作家一段时间的老师。你想西海固这个山大沟深,他到学校去以后可能一周回家一次,有的地方交通方便,可能今天早上教完书晚上就回家了,这个地方一开始基本就是住校。当然现在可以了,交通便利了。以前是一个村有一个学校,一个乡有一个中学,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思考这里的生活。
封面新闻:《山海情》电视剧热播,也让很多人对西海固这个地方有了更多的了解。你会不觉得人们对西海固的印象更新,节奏要慢于西海固的变化?
季栋梁:在西海固的一个大的扶贫方向就是生态移民:把西海固的人搬到沿黄地带,有水的地方。《山海情》主要是讲西海固移民,讲闽宁协作。福建跟宁夏同时建设闽宁村。现在宁夏建了一百多个闽宁村,在靠近黄河、贺兰山脚底下。《山海情》主要是以这个为背景。的确,这个电视剧对外界更多了解西海固,起到不小的宣传作用。但不得不说,人们对西海固的印象改观,比起跟西海固脱贫的进度,还是有些滞后。到现在,还是有许多人还是觉得这个是全国最贫穷的地方。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到西海固了解以后,印象肯定会大为改观。
封面新闻:就我的感觉,虽然西海固那个地方此前穷得久,穷得很,但是看当地作家写的文学作品里,还是能感受到那里的生活,尤其是人,还是有一种很质朴干净的一面。
季栋梁:有人问过我,你们这个地方这么苦,肯定一点快乐都没有。我说,要是没有一点点快乐,那地方的人肯定早都跑光了,哪还有这么多人在那生存?艰苦的生活,肯定也有一些亮色。比如那里的人普遍比较淳朴,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自娱自乐,没有过多的欲望。这么苦的地方,在辛苦劳作之外,实际上西海固那个地方各种小曲比较多,陇中小调,信天游,花儿等。
封面新闻:你这本《西海固笔记》算是扶贫主题的文学写作,要写好其实并不容易。
季栋梁:是的。必须要把脱贫的具体的故事讲出来。光讲一些数据,读者可能没多大感受。我避免写得程式化、模式化,而要写出细节,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比如我在书中提到,西海固有一户养蜂人家。此前很多年从来没有西海固养过蜂。因为植被不行,花也少。二十多年来都在四川养蜂。但这几年他回到西海固养蜂了。在这边效益挺好的。西海固地区这九个县基本上都在六盘山脚底下,各种花特别多。还有一个细节是,西海固这个地方的人,此前因为家里面贫寒,外面来人就会躲得远远的。现在你去了,他们会邀请你到在他家里去作客。这是一种心态的精神状况的变化。扶贫最终应该带给人的变化是精神面貌,内心世界的变化。
举报/反馈

封面新闻

2463万获赞 590.2万粉丝
封面新闻,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封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