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心理咨询改变都是由自动思维阶段开始的。
本章是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内容也很丰富,这部分的笔记将分成三个部分记录,本文是第一部分,介绍自动思维的背景和基础。
亚伦·贝克出生于从俄罗斯移民美国的犹太家庭,排行第三,母亲因抑郁症死亡,激发了亚伦·贝克对心理学的兴趣,他选择了医学作为职业方向,并接受了精神分析训练,但精神分析缺乏科学实证的部分,让亚伦·贝克产生怀疑,甚至有所抗拒。
从业后,亚伦·贝克的一位来访者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贝克在跟他讨论愤怒的时候,来访者却谈到了自己有犯罪感,这种犯罪感来自于来访者认为,自己批评贝克是不对的。
由此,贝克发现来访者的犯罪感并非像精神分析所说的来源于愤怒,而是来源于来访者的自我批评。也就是说,贝克发现,咨询关系当中自由联想的背后还有一种未被意识到的思想,即自动思维。
接着,贝克做了一个关于抑郁症患者梦境的实验,他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梦和现实的自动思维,都有消极歪曲的倾向,因此他也兴奋地发现,咨询中觉察自动思维就能达到解析梦的治疗目的。
后来,贝克在认知行为方面持续发展治疗手段,开创了认知行为疗法。2006年,他获得了有着“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科医学奖,是有史以来唯一获奖的心理治疗学者。
通常情况下,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实践中,我们主要关注引发个体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反应的想法,因此把这样的想法称为自动思维。也可以认为,所有引起情绪和行为生理反应的想法都属于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有文字和图像两种表现形式。
亚伦·贝克认为,作为具体情境中的自动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动涌现,二是完全接受。
也就是说,自动思维是某些自己冒出来的想法,被自己全然接受。
因此改变自动思维,有两个任务:一是识别自动思维;二是评价自动思维。
来访者需要咨询师帮助他们识别自动思维,所以咨询师首先应具备识别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多练习很重要。
评价自动思维则要区分想法和事实,想法是解释、预期、判断、推测、猜想等。
区分想法和事实后,我们要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价,认知行为疗法提出了评价自动思维的两个指标:有效性和有用性。
有效性是指个体的想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有用性是指想法是否有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这两个指标帮助我们矫正自己的认知和预期,思考用什么行动来实现预期目标。
亚伦·贝克的自动思维模型在前文已经提到过,情境引发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导致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这是本阶段开展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
与一般认知行为疗法的区别在于,自动思维模型强调“情境”而非事件,情境指的是事件的具体化,或者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是特定时间地点中的一个具体呈现,也就是说,事件是客观的,而情境可能包含一些心理状态。
自动思维模型还强调认知影响情绪的结果,不仅影响一些情绪,还影响行为和生理反应,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觉察到来访者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的特点反映的是何种自动思维。
本章的前半部分是认知行为疗法在自动思维阶段的基础,了解了关于自动思维的特征和模型,为咨询师进入访谈提供初步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