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信心就象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象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在许多伟人及成功人士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这种自信心的催化作用,使他们不断努力,百折不挠,并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最终获得成功。

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们。父母会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他们获取成功和幸福所需的任何东西。许多父母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自信,期待孩子能有所收获。哪怕只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父母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帮助孩子成长。更有甚者,有的家长要求教师不用红笔批改孩子的作业,以确保自家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孩子的独特性不被抹杀。然而,我们满怀善意的养育方式本是为了让孩子变得自信而从容,却不曾想竟然与研究结论背道而驰,实际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样看来,我们的良好初衷与我们的养育方式是相互矛盾的。

01

真正的自我接纳是

不再追问自己看起来是否足够好

如何让孩子从自卑变得自信?如果用一个词回答,我想应该是:自我接纳。《学会自我接纳》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很贴切:

首先,我说一下什么叫自我接纳。其实我们大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经历过特别痛苦的时候,因为年轻的时候,会对自己要求非常高,所以有时候会给自己的压力特别特别大。

后来大概是过了35岁,我慢慢懂得其实一个人最大的好习惯,是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不是说躺平,不是说“我这样挺好”,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指的是不再不断地追问自己优不优秀,看起来是不是足够好。

换句话来说,自我接纳其实是让孩子自己着眼于当下的正在做的事情,然后调整好状态,把目标拆解,然后不断地超越自己,而不是和周围的环境去竞争。

我们再看,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自尊心的特征,来培养孩子的自信。

2-4岁的孩子处于“快看我”阶段,有意地吸引家长的注意力,那时TA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觉醒,而且越来越显现出来。这时候,父母如果希望引导孩子的自信,需要注意的是不用太过刻意,不用拔苗助长,而是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多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

5-7岁的孩子处于上小学前后,这时他们自尊性的特征是重视公平,喜欢想象。那父母在沟通的时候需要注重的就是,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新技能,因为他喜欢想象,重视自己区别于其他孩子独特性,所以如何发展适合孩子个性的一些技能就变得非常重要。同时,社交也比较重要,因为孩子如果没有朋友,其实是很孤单的一件事情。

8-10岁,我们家老大、老二分别是十岁半、八岁半,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有很多情绪了,稍微处理不当他就会容易消极,容易自我防卫。这时,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缓和或者引导他的情绪,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减少评判。

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刚上初中,这时处于“显得很好”阶段,很多孩子表现得特别自信,知识面比较开阔,但相对应来说也容易极度的关注自我,有时候也有特别担心自己的形象,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因此也容易变得没那么自信。所以家长应该努力的方向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真正喜欢的项目和团体,并且注重引导价值观。

14-16岁,“努力做自己”阶段。其实孩子在16岁时价值观基本已经定型了,到这时候家长应该对孩子做一些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引导了,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对孩子的未来做太多负面的预测,因为这样很有可能让他在这个年龄段变得很迷茫、彷徨、纠结、无力。

我经常会收到这样的信息,孩子年龄在14岁到16岁之间,学习成绩不错,各方面也挺优秀,但就是在学校觉得很孤单,没什么朋友,慢慢的就开始厌学,质疑自己上学、考试是为了什么,甚至产生一些比较极端的想法,觉得自己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了。

那接下来,我就针对这不同阶段孩子自尊心的特征,关于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给一些引导和建议。我将从联结、能力和选择三个维度展开讲讲。

02

联结:

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这里的“关系”不仅仅指亲子关系,还有手足之情、朋友之情。

亲子关系,其中的一个核心就是分清羞耻感与愧疚感。所谓羞耻感,就是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人,愧疚感指的是“我这件事情做的比较糟糕”,前者是对自己人格的否定,后者针对的是事情或行为。所以,面对做错事的孩子,家长应该“科学批评,温和鼓励”。

举个例子,你们家孩子是否曾对你说过:“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对我大吼大叫?”

之前我收到一个家长的分享,说自己的孩子11岁,有一次去别人家里做客,本来大家都聊得好好的,到了约定的时间九点走,但孩子玩开了不愿意走。家长就一直催着孩子快点收拾收拾回家,孩子有点不耐烦了,说让家长先走。后来在玩耍中孩子之间起了摩擦,不小心把被人家里一个很好的花瓶给打翻了。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不但没有道歉,反而还有点情绪,说是另外一个孩子先骂自己的。因为在别人家嘛,妈妈自然就会非常严厉地批评了自己孩子,然后那孩子特别生气地说:“你总是每一次都是对我大吼大叫!”

很多家庭可能都会遇到过这种情况,但大家有没有想过积累的亲子冲突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家长可能想的是,去别人家里做客还打烂东西,会产生一种愧疚心理,但家长的言行折射到孩子心里,就不是愧疚感了,而是羞耻感,家长对孩子的那种引导,让孩子觉得妈妈又在否定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

孩子是分不清愧疚感和羞耻感的,但家长一定要记得两者之间的区别,把孩子从羞耻感的深渊中中拽出来,就事论事。

关于鼓励的话,大家可能也听过,我总结了几条,对自卑的孩子来说,如何去鼓励他,尤其是当他做一件事情时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来越严重或者感觉到别人在对他进行不断的否定时,父母如何做到温柔相待?

第一步,回顾事件,引导正面感受。

这跟前面说的是一脉相承的,就是引导孩子把负面情绪表达出来。比如可以说:

刚刚打碎这个花瓶的时候,我相信你心里也是很难过的;当你打破这个花瓶时,其实你也是很迷茫的。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的,其实我也能理解......

这种其实是一个情绪的引导。我记得我去丹麦的时候,发现丹麦小学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必修课——Step By Step,首先就让孩子认识十几种不同的情绪,然后就是角色扮演,第三步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部分,让孩子去感受到不同角色的情绪如何能够更融洽地交流或者完成一件事情。

所以我想说的是,第一,所有这一切的核心就是引导孩子的情绪的去表达出来,但是要正面地去引导。

第二,跟孩子去讲一下他自己曾经励志的故事,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特别愿意去跟别人交流自己的高光时刻。所以你就可以在孩子当下比较自卑、迷茫的时候讲给他听,是会有一定的效果的。但还是注意要回顾事情本身,而且不要用很多宏大的词汇去鼓励他。

第三,如果“科学批评,温柔相待”的方法对你的孩子没有奏效的话,你也不要情绪失控,大声对孩子说“怎么说了那么多你也听不进去呢!”我个人的建议是给一个孩子拥抱,说不定就能缓和一下。

手足之情,就是在多子女家庭中,不公开比较每个小孩,也不固化角色。同时,要建立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整个家庭努力和指引的方向。

下面这个案例非常简单,相信很多多子女家庭中都有可能被孩子问过:

“爸爸,你就是偏心。”

这是来自于我一个朋友的纠结,他们家有两个男孩,有一天,老大在玩一个卡牌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老二本来在做作业,然后又凑过来掺和了一下。老二玩得不是特别明白,就不断地问哥哥,哥哥就说你好烦啊,这都不懂。

然后弟弟就不高兴了,说你懂这个又怎么样,你比我年龄大,但是你踢足球没我踢得好啊。然后两个人就有冲突了,然后爸爸来了之后就说老二,你该干嘛干嘛去,做你的作业去,不要在这里捣乱。

然后老二就特别委屈,说:“爸爸,你就是偏心!”

遇到类似这种事情,父母该怎么做呢?我给大家几条建议:

第一,不要公开比较兄弟姐妹。因为公开比较谁属优属劣,会让两个孩子中间稍微有点自卑感的那个孩子变得更加敏感。不敢触碰哥哥所在的或者弟弟所擅长的那个领域。

第二,不要把孩子的兴趣爱好设立专属界限。因为孩子之间的爱好可能会有交集的,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如果你能够更进一步找到多子女爱好的交集就好了。比如说老大喜欢编程,老二喜欢足球,你找一个编程的游戏,他做一个足球相关的编程,有编程,游戏,让他试一试,这兄弟两个可能会一起变得更有话说,更勇敢。

又比如,姐姐和妹妹一个喜欢文学,一个喜欢科学,可以引导她们针对同一个话题,进行跨学科、不同维度的讨论思考。

第三,明确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你们家庭全部全员都能够在一个温馨的,自由的,放松的一个环境里面生活,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会遵守同样的原则,等等。第四、第五我就不详细讲了,大家都能理解。

朋友关系,既包括了学校里的同学关系。也包括了社会上的同龄社交,比如孩子参加兴趣班等所拓展出来的社交圈。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不独占,不告状,交朋友,先观察再参与。

前不久有一个朋友,他是个公立学校的校长,自己是干教育20多年了,还是说自家女儿让他很头疼,他女儿有一点自我封闭,不是特别乐意跟别人交朋友。而且总是给自己贴很多标签,总是跟爸爸说:

“没有人喜欢我。”

我当时就给了他几个建议:

第一,学会打招呼,说出别人的名字。

这个事情特别的简单,但是就是做不到。我们家老大就不是特别愿意跟别人打招呼,看见人习惯性低头回避别人的视线。

时间一久,作为家长心里多少会有点焦急。后来我就跟孩子聊,我说哎呀,你看你现在都九岁多了,你能不能告诉爸爸,你不跟他们打招呼是什么情况?

他说,我们班里有一个同学特别受欢迎,见人就打招呼,而且还会问很多,说话也很幽默。

然后老大就说,我不想变成他这样子,我不想变成万众瞩目。所以我想如果我不像他那样经常跟人打招呼,我就不会被别人关注到。

我终于知道了孩子不打招呼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也不太想他走极端,我就告诉孩子:

他那种情况你不一定要去模仿,不是说超级外向就一定是好的,你做你自己就好了,但是你不要走另外一个极端。你说你不想因为跟人打招呼而让别人特别关注到你,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或许恰恰相反,如果你完全不给别人打招呼,可能就被很多人关注到你了呢。

第二、建立联结而不是自我表现。

A、对别人微笑

B、真心赞美别人

C、询问是什么、为什么

D、主动与他人分享

E、邀请他人一起参加活动

第三、寻找有同好的朋友,慢慢培养友谊。

比方说,星期一的时候问同学们:哎,你周末你们都做了什么?有朋友说有同学说这本书看了哪本书?这本书好看吗?好看在哪里?

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长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会使自己日趋完美。

美国第二任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曾经自以为是,不断地与人发生争执,不断地失去一些朋友。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成了孤家寡人。当然,他自己不明就里,就请来过去的朋友,让大家帮他找出弱点。然后,他把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一一罗列出来,开出一张清单。每次他发现自己已经改掉了一个坏毛病的时候,他就把这个毛病从清单上划掉,直到清单上所有的坏毛病都被划掉为止。他成了全美国人格最完美的人之一,每个人都尊敬他,崇拜他。

成功的人生是自己走出来的,富兰克林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走出了自己辉煌的人生。诚然,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很多人只知道自己的优点,不知道自己的短处,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使得很多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其实,我们把问题回归到自己,清醒地看待自己,你就开始在向成功努力。

弄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来到这个世上,不仅仅是为了活着,更为了活得有意义。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呢?——把个人的“适合”和外界联系起来。

英国著名诗人济慈(1795—1821)本来是学医的,后来他发现了自己有写诗的才能,就当机立断,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他虽不幸只活了二十几岁,但已为人类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篇。马克思年轻时曾想做一个诗人,也努力写过一些诗(就是后来他自称是胡闹的东西),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长处其实不在这里,便毅然放弃做诗人的打算,转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上面去了。如果他们两个人都不认识自己,那么英国至多不过增加一位不高明的外科医生济慈,德国至多不过增加一位蹩脚的诗人马克思,而在英国文学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则肯定要失去两颗光彩夺目的明星。

举报/反馈

国信正通张老师

910获赞 328粉丝
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烟雨一伞开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