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的述说2022.04.05
09:30来自农视网
01:04
又是一年清明至
在天津憩园一座墓碑前
堆放了满满当当的鲜花
一位老人的铜像沐浴在春光下
他叫白方礼
靠着蹬三轮车
用自己后半辈子的积蓄
资助了三百多名贫苦学生
尽管离开我们十七年之久
但在许多人心中
他却从未离开
1913年,白方礼出生于河北省沧县白贾村,在那个饥贫压迫的年代,白方礼十三岁就成了一个打短工的苦力。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白方礼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白方礼靠着自己的努力,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他靠着蹬三轮,成为了天津河北运输厂的员工,有了稳定的收入。
吃够了生活的苦,白方礼不希望孩子们和自己一样,是一个目不识丁,只能仰人鼻息,靠卖苦力生活的人。
于是,他越发努力蹬着三轮车,最终,白方礼凭借一己之力,将姐姐的儿子和自己的三个孩子一一送进了大学的校门。
1987年,这位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古稀老人想歇歇了。人总是要叶落归根的。白方礼回到了熟悉的小乡村。眼前的白贾村让他有无限感慨。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但家乡的变化不大,只有个别人家建了新房,大多数村民依然那么贫穷。
走到田间地头,他看到有几个学龄孩子,在帮家人干农活,而这个时间段,孩子们应该是在学校读书的。
老人心疼了,他问娃儿们为什么不去上学,而村里人告诉他:村里穷,发不起老师的工资,导致老师都离开了。
老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孩子们上不起学是因为没钱,如果有钱了,孩子们就能上学。
此时他心里冒出一个想法:要将蹬三轮挣的钱,全部用于支援教育事业!
这件事,一干就是十五年。两个馒头、一壶水,再就点咸菜。一辆吱吱呀呀的三轮车就上了路。
老人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这些衬衣、外裤、鞋,都是平时捡的。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
他并非没有积蓄,却把后半生所有的心血,都灌注在那些穷苦孩子的身上!
就是这样的他,每个月都给读不起书的孩子们攒下近千元钱,等攒到一定数目或是听说哪里有孩子需要,他就蹬着三轮去到学校,将钱都给捐出去。
1994年,已经81岁的他卖掉了自己的老房子,并用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在天津火车站旁边开了一个“白方礼支教公司”,其实所谓的公司只是一个面积只有七八平米的报亭。
白方礼说,公司挣到的钱不姓白,姓教育,那些钱,都是要留给娃娃们上学用的,自己不能动。
甚至,在“公司”办了起来,一切走向正轨后,老爷子又惦记上蹬三轮了,他把公司交给了信得过的员工,自己骑上三轮车又开始拉活儿。
几元几角地攒,他捐给学校的钱总是有零有整。面对旁人乃至子女亲人的不理解,白方礼却用一深一浅的双脚,坚持着这一切。
他八十八岁那年,最后一次捐款时说的话,让所有人泪流满面:“我老了,干不动了,这应该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了。”
接过这笔捐款的校领导和老师们,看着饭盒里码得整整齐齐的五百元钱,忍不住泪凝于睫。这一角、两角的零钱,是这位衣着寒酸的88岁老人,顶着寒风给孩子们挣来的!
白方礼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捐款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子。
白方礼的遗物中,有一条特殊的红色绶带,上面缀满了孩子们的校徽: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一个个学校的名字,既是这些孩子们的未来,也是白方礼最为自豪的奖章。
犹记得老人离世时,灵车前挂着这样一张遗照,照片中,老人戴着草帽,眉眼含笑,手里还点着零钱。
一位老大娘看着照片,再也忍不住眼泪,她哭着说:看,老爷子又在数钱了,攒够了,还要给学生们送去……
当初的孩子们如今早已成人
白方礼播下的种子
也早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十七年倏忽而过
他似乎早已远去
却又像从未离开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100元-150元;字数以1000-15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 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 | 人民日报 新华社 人民资讯 河北文明网
主播 | 李海洋 编辑 | 向清敏
责编 | 康轩山 主编 | 蒋 琳
监审 | 钟 倩
*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举报/反馈

农视网

228万获赞 21.4万粉丝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