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工网
爆火十一年,下一个《甄嬛传》在哪里?
清明节假期第二天,网友把“甄嬛传配乐是国剧天花板级别吧”话题刷上了热搜。虽然距离播出已过11年,但是在“《甄嬛传》十级学者”的努力之下,这部国民剧集仍是热搜体质,似乎“万物皆可甄嬛传”。“雪容融像极了安陵容”“学习通可以看《甄嬛传》”“甄嬛瞳孔中映出打光板”等热搜词条构成了由《甄嬛传》衍生出的“甄学”,也证明了经典作品具有流行魔法。
十一年过去,围绕《甄嬛传》的造“梗”、二次创作仍频频走红网络。我们为《甄嬛传》的长盛不衰而欣喜,也有不少网友担忧:“当下的国产剧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下一个《甄嬛传》不知在哪里”。不容怀疑的是,《甄嬛传》确实凭借扎实丰满的人物塑造,底蕴深厚的台词剧本等在质量上收获好评。然而,网友们对“国产剧倒退”的评论,忽视了对于电视剧而言,剧集完结后,才是它真正的开始。
拿《甄嬛传》来说,在播出时,这部制作精良的“大剧”,几乎是0宣传,只能先在地方卫视播出试水,随后上星。2012年,《甄嬛传》在东方卫视与安徽卫视开播,收视率分别在1.480%与1.340%,直到76集的大结局,收视率才终于破2。而当年的收视冠军,则由另一部宫廷剧《宫锁珠帘》获得。所以在播出初期,没人会料到它将成为十年以来备受观众偏爱的“下饭神剧”。
漫长的重播和移动端影视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了《甄嬛传》全面爆发的机会。剧中的名场面、经典台词、场景解读、表情包,演员的演技分析……几乎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被网络实实在在放大。
同时,随着网络发展,网络造“梗”文化的流行,也是《甄嬛传》经久不衰的一大原因。可以看到,由《甄嬛传》衍生的“梗”大都具有简单易学的特性,容易形成病毒性模仿,譬如一句“臣妾做不到啊”成为多少人的口头禅。当《甄嬛传》凭借其不断“出圈”的“梗”成为社交谈资时,剧集的热度也自然延长。
常言道,看剧,其实看的是人生。《甄嬛传》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关键就在于,剧中正派也好,反派也罢,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脸谱化角色。观众能够在不同的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比如有人以后宫嫔妃为样本,讲述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如何不得罪人、明哲保身。从这个角度看,《甄嬛传》具备了现实参考意义,从一部剧变成了“人生指南”。
可以说,《甄嬛传》爆火的这十余年,凭的不是一鸣惊人,而是细水长流。同时它超长的生命力证明了,只有观众的情绪共振、多元讨论,才能让一部好作品拥有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对观众而言,或许应该把对于剧集的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就像《甄嬛传》,这部长红十余年的剧,其实是从完结才真正开始。对视频平台来说,对于“爆款”的定义应更宽阔一些。对于国产剧而言,想要达到《甄嬛传》如此长盛不衰的程度,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