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丹尼尔·卡尼曼他是一个十分传奇的人物,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在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疑惑?为什么一个心理学家,能够获得经济学的奖项?

这是因为丹尼尔·卡尼曼是第一位将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实验和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者,他获奖的研究课题,是人在不确定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和决策依据,在卡尼曼看来,在很多情况下,人都是不理性的,我们的大脑的思考方式是存在缺陷和偏见的。

因此他的这项研究也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叫行为经济学,而《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正是卡尼曼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经典。

这本书为何具有这么深远的影响,是因为他首次提出了一个理论,说人类大脑的思考模式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快思考系统,一个是慢思考系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将会明白,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两种思考系统都会发生作用,但又各自有缺陷。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两思维模式的特点,就能提高决策效率,帮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快思考和慢思考系统是什么?对我们做决策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同学聚会大家都有参加过吧,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在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往往在开门进去的那一瞬间就能感觉到聚会的气氛如何,凭借着自己的感觉判断后我们又会做出符合当时情景的举动。

这都是靠直觉帮我们做出的反应。

卡尼曼将这一套依赖于直觉的思维方式称为“快思考”系统,至于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快思考是直觉系统,运行起来非常快,通常是在大脑毫无意识的时候它就已经迅速做出反应了,它不需要耗费脑力,也不用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往往在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就已经得出了结论。

举个例子,当我们大脑中的快思考系统进行时,往往会从我们过往的记忆中选取一部分相关信息,不经过任何理性的计算,就可以通过直觉得出了结论。

比如我们在听到草莓、西瓜、苹果等名词的时候,脑子里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它们的形态,味道等,这就是快思考系统运行的结果。

在前面我们也说了,我们大脑中运行着两套系统,除了无意识的快思考系统,还有有意识的慢思考系统。

慢思考系统不依赖于直觉,需要的是我们大脑主动控制、主动思考才能运行,所以它只有在我们很专注做事的时候才会发挥作用。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在做一道乘法算术题,比如现在99乘以99,你可能无法直接计算结果,但又想得到正确答案,就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去计算。

而这个计算的过程就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你去主动思考,这就是慢思考系统在运行。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快思考和慢思考系统并不是真实存在于大脑中的实体,也不是大脑中的一个固定部位,它们只是两种不相同的思考模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绝大部分的思考过程就是两种快思考和慢思考这两种系统合作的结果,当我们精力充沛、意识清醒的时候,快思考和慢思考都会处于活跃状态,快思考不断向外界捕捉信息,然后慢思考则根据捕捉到的信息作出判断。

也就是说,当快思考遇到问题的时候,它就会向慢思考求助。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走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人过来或者有车过来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让人先行,这些往往都是习惯性动作,是由快思考系统完成的。

但如果我们走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两个岔路口,快思考系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答案的时候,就需要停下来,让慢思考系统介入,然后根据道路旁边的情况,或者寻找别人的帮助,让自己做出正确判断。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快思考系统和慢思考系统的相互配合是构成我们完成思维模式两个关键。

不过,卡尼曼在研究中发现,我们使用慢思考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人类大脑天生就有惰性,不愿意被过度使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行为都是由快思考系统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时候,实际上都是靠直觉作出判断的,没有经过理性地分析和推导就轻易下结论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快思考系统和慢思考系统,同时也了解到了我们大脑的运行是依靠这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来运行的。

但又因为人类大脑天生具有惰性,所以我们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是快思考系统占据主导。

快思考在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会陷入怎样的决策偏见和错误:

前面我们提到了,快思考系统在思考过程中会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这一行为会导致怎样的偏见和错误呢?在这里我将会为大家介绍几种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思维偏见。

首先第一种是典型性偏好,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我们往往会对个别的典型特征格外关注,因此会忽略很多别的因素。

这样说好像不太能够理解透彻,我们来举个例子:卡尼曼在书中说了讲了一个著名的琳达实验,实验人员构造了一位虚拟人物琳达,然后向志愿者描述琳达的各种特征,说她关心社会歧视的问题,她曾经参加过各种游行等,让志愿者来判断琳达的身份。

实验人员给了两个选项,第一个选项是说琳达是一名银行的工作人员,第二个是说她不仅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并且她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大家也可以想一下,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个选项?我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二个选项,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往往会更愿意选择典型特征更多、细节更丰富的选项,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性偏好。

第二种常见思维偏好叫可得性偏好,简单理解就是说,如果我们一件事情在我们的大脑中经常出现,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

比如我们在某一天看到了飞机出事故的新闻,那么我们在出远门的时候很可能就会选择别的交通工具,比如高铁或者火车。

但如果你真的去仔细思考,飞机失事的概率要比火车或汽车低很多,但我们大脑宁愿相信快思考做出的判断,也不愿意求助慢思考系统来进行事件分析,所以就会出现判断错误。

第三种思维偏好是因果性偏好,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喜欢对发生的事情的进行因果解释。

这句话看起来不是很好理解,举个例子,你小时候每次考试之前有没有吃两个鸡蛋和一根油条,或者穿上手上榜上红绳子,如果考试考好了,就会觉得是自己的那油条和鸡蛋给自己带来了好运。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能决定我们考得好不好的因素很多,包括你对知识的掌握,试卷的难易程度,你自己的考试状态等等,跟你早餐有没有吃两个鸡蛋和油条并没有任何的关系。

因此,如果你把自己考得好成绩归功于吃了鸡蛋和油条,就是典型的因果性偏好,把鸡蛋和油条看做是自己考得好成绩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们常见的三个错误偏见,典型性、可得性和因果性偏好,所以我们凭借着直觉做出的决定往往是不够准确的。

在我们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下,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多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说完了三种偏见,我们再来谈谈三种常见的引发错误偏见的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

首先什么光环效应,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着非常好的印象的时候,我们会对这个人的其他地方给予很高评价。

比如一个人长得很帅,那么你打心眼里会觉得这个人的品质也是好的。因为人们通常会认为长得好看的人是善良的,而长得不那么出众的人,就可能不是那么好的人了。

第二个是锚定效应,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评估一个未知的事物的时候,我们会先找一个参考答案,这个答案就是锚定值,然后我们再根据这个锚定值来调整我们的决定。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关于锚定效应的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我们在开车时,很容易在下了高速公路后依旧把车开得很快,如果是边聊天边开车的话,速度会更快,这是因为我们对速度调整不足。

再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服装店会在促销的时候。标明原价是多少,现价是多少,当商家把原价标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有了一个锚定值。在这基础上,我们进行对比,就会产生这些衣服真便宜的想法。

第三个:框架效应。什么是框架效应呢?框架效应就是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

举个例子,比起“手术后一个月的死亡率是10%”的说法,我们更愿意接受“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的说法。同样,说跑步可以让大部分人成功减肥要比说“小部分人跑步并没有减肥成功”更具吸引力。

很明显,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都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但人们通常能读出不同的含义,而且觉得自己的所见就是事实。框架效应之所以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是因为,在获得的框架下,人们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在损失框架下,人们更愿意选择赌一把。

好了,到这里我们已经将生活中常见的三个偏好和三个效应说完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脑对于快系统是相当依赖的,会让我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的以来一些简单的判断来完成生活当中的事情,从而陷入思维困境。

要克服快思考系统带来的偏见和错误,要学会运用这三个方法:

快思考系统和慢思考系统的关系,就像电影里的主角和配角,快思考系统自带主角光环,电影里的一切都为它服务,这也导致了偏见和失误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最终话需要调到自己的慢思考系统,谨慎判断,仔细分析之后再做出决定。

为此,卡尼曼教给了我们两种方法:

第一:事前验尸。这方法听起来好像有点可怕,但其实它只是一种有意识激活慢思考系统的决策方法。

举了例子假设你是一名公司的领导者,你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但是还没有公布。因为你不确定这个决策会给你带来多少收益和损失。这个时候,“事前验尸”就可以派上用场,作为领导者,你召集所有对这个决策有了解的人进行了一次会议。

在会议中,你假设这个决策已经实施一年,但是结果惨败。要求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写出这个决策惨败的原因。最终,你根据所有人写的原因,将决策进一步改进,成功规避了风险。

事前验尸之所以可以解决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它引发了怀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助长了支持决策的人去探寻他们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却可能存在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无意识的快思考系统带来的损失。

方法二:饮水机闲谈。

俗话说得好:“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谓饮水机闲谈,就是让领导者在做决策之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

这些闲谈和批评既能让领导者们看清楚自己决策的弊端,更能集思广益,将决策进一步优化。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比起自我批评,从外部获取他人的提示,更容易让思考慢下来,让慢思考系统运转起来,尽量避免快思考系统的直觉思维给你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本文配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举报/反馈

好姑娘黄黄啊

9.5万获赞 4万粉丝
女性成长|读书写作|生活方式|浪漫主义者
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