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农村大众
3月25日,春雨淅淅沥沥,路上行人步履匆匆,寻找避雨的场所。与别人不同,在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都婉莉拿起雨伞就往外走,“去看看有没有适合做叶雕的落叶。”
今年67岁的都婉莉,从小受母亲的熏陶,酷爱剪纸,二十几年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叶雕。“用年轻人的话说,我从此‘入了坑’。”都婉莉说。
叶雕就是利用叶子的形、色、脉络的特点,在树叶上雕刻成画。在都婉莉的工作室里,陈列收藏着很多她的得意之作。
利用银杏叶本身的形状,将它雕刻成的“蝴蝶”;一片黄绿色渐变的丁香叶,成就了一只彩色的“凤凰”;在黄栌叶雕刻而成的“熊猫”作品中,叶脉巧妙地“化”为竹子……都婉莉把雨中捡来的落叶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笑称自己做叶雕是“因材施教”。
都婉莉展示自己的叶雕作品。
“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本身的颜色和质感,叶形叶脉更是各不相同,要根据它们的‘先天条件’进行创作。”都婉莉说。
清洗、构图、雕刻、展平、晾干……每一片小小的树叶都需要花大功夫。“耗时最长的一幅作品,单雕刻就足足花费了十三个小时。”都婉莉介绍,做叶雕需要“一鼓作气”,防止叶子因为割断了叶脉而失水变脆,叶雕完成后,还要经过晾干、压平、涂抹防腐液、涂防脆液等多道工序,通常一个月才能完工。
此外,叶雕的制作也受季节限制。“秋天是最适合做叶雕的季节,因为落叶多而丰富。”都婉莉介绍,在叶片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质地厚实的老叶片,做出的叶雕才能稳定性好,便于长期保存。
常年的创作让都婉莉有了些“职业病”。“每每出去旅游,同伴都在欣赏美景,我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在树叶上。”都婉莉笑道,“风景错过了还能看,好的树叶错过就没有了。”平时,她走路总低着头,有时在地上挑挑拣拣,“有时路人会拿异样的眼神看着你,他们可能觉得我精神有些问题。”
都婉莉的叶雕作品。
这种“尴尬”都婉莉并不在意,她说“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它的生命就结束了,我的使命就是把它的美保存下来,延续下去,也算是它的第二次生命。”
二十几年的时间过去,都婉莉的创作热情并未消减,她常常趁年幼的孙辈睡了,再偷偷爬起来挑灯而作,“有时也会结合一些时政题材,比如建党一百周年、抗击疫情之类的,用叶雕这种形式,来歌颂祖国,这也是我的一种使命。”
都婉莉的叶雕作品。
使命感同样让她有一丝担忧。“因为叶雕的工艺复杂,要求也很苛刻,学习有一定门槛。都婉莉说:“叶雕要根据叶脉来进行构图,所以说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镂空的地方要避开叶脉,这都是根据剪纸的花纹处理来进行的,所以还要有一定的剪纸基础。想跟着学的人很多,真正能学成的却很少。”
2015年5月,济南叶雕被列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非遗文化传承的氛围逐渐浓厚,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更是越来越多。都婉莉表示,一周通常只有一天空闲,其余时间都奔波在校园里,最远的学校距离她家足足有三个小时的车程。“虽然有时候赶路赶得腰酸背疼,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就觉得很值得。”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9万获赞 178.9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