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村隶属于奉化市大堰镇,位于奉化江下游,原名大万竹。早在汉代,就有人居住。至唐代时人口增多,聚居成落。宋初,大堰王姓始迁祖从柏坑村迁居于此,因村前县溪修筑大堰勘,遂改今名。大堰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明代工部尚书王钫的故里。据说,嘉靖帝曾问王钫,其家乡大堰村有何风物?王钫回答说:“青柴白米岩骨水,嫩笋绿茶石斑鱼。”精妙绝伦的回答令皇帝都为之向往。
王钫(?-1566),字子宣,号印岩。他六岁开始从师读书,刻苦勤学。嘉靖二年(1523),考中进士。及第后,初授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不久,又补授北京工部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到荆州税关管理征收商税。
明初,朱元璋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洪武以后,明王朝的税关增设渐多,征税的“定法”也渐渐不被遵行。王上任后,按照三十取一的定法征收商税,将税吏增加的名目繁多的榷税尽情削除,大大便利了商人,更多的客商被吸引来了,荆州经济更加繁荣。
后来,王钫转任刑部郎中。他在审案过程中,周详缜密,从不枉曲无辜,也不放纵罪犯,没有利用过职权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不久,王钫又出任福建邵武知府,职掌一方,很有政声。有一次,有人告状说,他结婚时,家中金银珠宝及新妇梳妆用具都被人盗窃。王钫看完他的状词,对他说:“谁和你居住在一起,却与你不同心的人,盗窃者必定是此人。”第二天,有一个人拿着失窃的财物跑到衙门,低头伏礼,承认己罪。原来这个人是原告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合郡之人都对王钫佩服不已,视如神明。
行人司行人杨某奉命出使,有事经过邵武县,对当地吏民横加勒索,王钫便送给他一部真德秀撰写的《西山政训》,令杨某羞惭而去。原来这是宋朝人真德秀任潭州、泉州知州时晓谕下属官僚的政训,专讲吏治民风的。巡按白某巡行所属部域,来到邵武县。他往日与王有私人怨恨,想趁这个机会弹劾王钫。于是,白某将邵武县王钫审理过的案件文族全部找来,吹毛求疵,想要挑出王钫的毛病,竟然没有找到任何破绽和疏漏,不禁大为佩服。结果,白某不但放弃了弹劾王钫的初衷,反而向朝廷举荐了王钫。
在福州代理知府时,王钫母亲去世,他离职回家守制。守丧结束后,他被朝廷重新起复,累迁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州、漳州等处军务。不久转任兵部右侍郎、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当时广东、广西两省贼寇尤多,盘踞深山,啸聚山林,为非作歹,百姓苦不堪言。其中马天恩、李汝瑞等魁首聚众数千人,设立堡寨,极为嚣张。王钫上任后,调兵遭将,传授方略,入山围剿,一举抓获马、李二匪首,俘获从贼七千八百多人,破其巢穴寨堡三百余所。朝廷特别下诏奖赏王纺,并荫封其子。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由海道入侵福建,乘势侵扰广东揭阳,来势凶猛,锐不可当。王钫调派兵力,避其锐气,一旦等到合适的时机,便进行拦截阻击,斩首三百,俘虏倭寇百余人,救还被劫男女数十人。倭寇不服,再次侵入,又被王钫带兵击溃。自此以后,倭寇再不敢侵入广东。
当东南沿海倭患正炽时,广东峒贼也蠢蠢欲动。这年冬天,他们再次相互煽动,起兵作乱。王钫发兵追则,擒获贼寇首领尤德虎、杨球、邓子修、黄老虎,俘获贼徒二百六十人。平乱之后,王纺认为广东中部寇盗频起,辖地峒人也常生事端,应当选择一个交通要道进行把守,方能确保地方安宁。于是,王钫亲自跋山涉水,相度要害形势,上奏朝廷,设立广宁县,移置卫所,从此那些山贼出入山林的道路被断绝,不敢再占据窟穴,为害地方。
在此以前,督府自行设置赏功所,军需任凭开销,没有核对过开支情况。一些守将趁机挪用军需,克扣兵饷,下级军官及普通士兵往往不能及时拿到军饷。王钫改署梧川府后,每次犒赏士兵,必定移文赏功所,军需物资开支出入全部都能查核,兵士因此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激发为国效力的热情。而军备储蓄也更加丰饶,南雄、梧川二府用于资助军饷的税钱全部罢免,输往北方充作边防用的储备粮食和物资,以备国用。
第二年,王钫的考绩优秀,被朝廷召回任右都御史,掌理两部都察院事务,专事官吏的监察、弹劾及建议。因为王钫刚正不阿,廉洁自律,论奏不避权贵,一时间,官场风纪肃然,权贵敛手。后改任南京工部尚书,
内臣中有人用金粉涂饰殿门,以此为借口支取银两。王钫则令工部官员计算金粉耗费,裁去内臣多开销的部分,为国库节省金钱以万计
王钫为官数十年,每次考核皆为优等,人们誉之为“清操土”。70岁时,他以年事已高为由,屡次上疏悬请退休,终于获得允许。家居之时,杜门不入城市,优游林泉数年,忽然在一天无疾而终,去世前夕,山岩之间有巨声发响,犹如雷鸣。第二天早上去查看,原来是先人坟茔前面的印岩坠落下来了。朝廷恩赐祭葬,追赠太子少保,谥号简恭,著有《印岩集》。(文/颜晓红,图/胡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