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 (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的“哀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
哀伤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被理解的情感。而且,不幸的是,我们都会经历它。我们也必将经历失落。无论这个失落,是经由死亡,离婚或者其他的失落,哀伤的阶段都是相同的。
哀伤的阶段一共有五个。如果我们在其中的某个阶段被困住,哀伤的过程没有完成,而且不完整。因此,也就没有疗愈。为了恢复和治愈,一个人必须经历这个五个哀伤的阶段。每个人经历的阶段也是不同步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无法强迫一个人去度过某一个阶段,人们只能按照他们自己的脚步来,而且有时候你甚至会进一步退两步,但这都是过程的组成部分,同时对每个人都是个性化的。但是,要强调的是,只有这五个阶段都被完成时,疗愈才会发生。
我们哀伤的程度以及我们的哀伤是否会结束或以何种方式结束,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各种丧失,取决于我们的年龄和丧失的年龄,即丧失发生了多久;取决于我们的准备程度,取决于死亡发生的方式;取决于我们的内在力量和我们的外在支持;当然也取决于我们先前的经历——我们与逝者相处的经历、我们的丧失经历、我们先前与所爱的人分离的经历。除了个别的特性,正常的成年人的哀伤确实有一种典型模式。
第一阶段 否认,不相信
麻木,震惊,不相信,觉得这不可能发生。我们的理智已经承认这丧失,但是我们的感情任需设法否定它。我们作为成年人,在面临亲人死亡的时候,也和孩子的表现一样,试图寻找死者。”
第二阶段 愤怒——恨
我恨你离开,留下我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爱的人的逝去,我们想念,需要并渴望死者,但也因为他们遗弃我们而怨恨他们。
第三阶段 讨价还价——荒谬和合理的内疚
我们对死者的愤怒和怨恨,与婴儿因母亲的离开而产生的愤恨是同一种。像婴儿一样,我们也十分恐惧,担心自己所爱的人是因为自己的怨恨、怒火和恶毒的言行而离开了我们。我们为自己的邪恶情感而内疚,或许还会为自己做过的行为和想象中的行为而分外内疚。
第四阶段 消沉-抑郁
我的日常生活已经中断,陷入了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不再期盼从这个世界上获得什么,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予这个世界。当情况变得非常糟糕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已经消失了。对于你来说,这世界上的人以及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已经不复存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令人厌恶的恶作剧,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
第五阶段 接受
意识到生活必须要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哀伤不是一个一直向前的线性过程,而是在各阶段艰难的长期循环往返徘徊,直到最后的阶段。这些阶段不一定按特定顺序发生。
在死者的生辰或是忌日,在每一个与死者有着密切联系的日子中,我们都会再度陷入痛苦。虽然哀伤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障碍,而且还会反复,但是它总会结束的,即使是最令人心碎的哀伤也会有终结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