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心理暗示也能治病吗?如果你了解过心理学,那么你就应该听说过安慰剂效应。什么是安慰剂效应?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人得了绝症,本来是在等死,可是医生却给他开了一些特效药,说这药是最新研制出来的,对你这种病有奇效。病人信以为真,高高兴兴地每天服药,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他的病真的痊愈了。

其实只有医生心里清楚,根本没有什么特效药,这只不过是用来骗病人的糖丸罢了。病人能够好起来只是心理暗示起到了作用。这种“药”就是安慰剂,这种因为心理暗示而使病痊愈就是安慰剂效应的结果。

除了安慰剂效应,当然还有反安慰剂效应。医院里有时候也会出现误诊的情况,有些病人本来只是小病,却因为误诊,以为自己得了绝症,成天担惊受怕,寡寡欲欢,最终病情恶化,真的不治而亡。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心理暗示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有意识的行为上,就连无意识的行为也能产生安慰剂或反安慰剂的效应。

心理学家也做过这种实验,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让其分别观看两组不同的图片,在观看图片的同时,刺激志愿者的手臂,看A组图片,志愿者们感觉疼痛感比较强,而看B组图片时,志愿者们感觉疼痛感没那么强。其实,刺激的强度都是一样的。

监狱里对死刑犯也曾经做过这种类似的实验,死刑犯被蒙住眼睛,手腕被人划了一刀,接着就听到血滴在地上的声音,最后,死刑犯活活被恐惧吓死了。其实他的手腕完好无损,血滴声只是水滴声,这就是心理暗示起到的消极作用。

因此,人的潜意识也会对身体起到作用。如果把这个效应用到医疗上,那么对于减缓病人的痛苦,加速疾病的康复是有积极作用的。

比如很多人都害怕拔牙,那么在给病人拔牙时,牙医可以用眼罩把病人的眼睛遮住,耳朵用耳塞塞住。这样病人就看不到拔牙的工具,也听不见凿牙的声音,就不会那么恐惧了,疼痛感也会减轻一些。对于很多人来说,黑色意味着死亡,所以在病重患者周围尽量不要出现黑色。这些都要靠医疗者自己去体会。

总而言之,如果你想自己健健康康,那么就多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别让反安慰剂“杀”了你。

举报/反馈

喵姐说心理

1.7万获赞 5532粉丝
“还原本来面目,文化自在人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