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识字起,老师就教我们要力争上游,做一个优秀的人。
然而,很多人的一生辛苦劳累,拼尽全力勉强够温饱,日子过得水深火热,感受不到幸福,却非常羡慕身边过得好的人。
不少人喜欢把自己过不好的原因归咎于运气,觉得别人过得好那是走大运,自己过不好是因为运气不好。
但是,却忽视了别人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因为俗话说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那些过得好的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拼命努力,才变得越来越好,并不是一蹴而就。
古德说:“命,我自己造,福,我自己求。”
人生各有际遇,看似无常,实则一切皆有因果。
一个人想要越来越好,从自身做到三点改变开始:
01
改变自己的认知,自身就会跟着发生改变。
所谓的认知,心理学上指个体经由意识活动而对事物产生认识与理解的心理历程。
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会不会越来越好,是靠自己的认知水平决定的。
安东尼罗宾说:“任何事情都影响不了我们,真正能影响我们的乃是我们自己的认知。”
决定一个人认知水平的要素虽然多,但是主要由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圈子、输入和输出。
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影响我们的生理基因,里面也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基因,我们的做事方法和思考方法都是从小受到父母、朋友、环境直接影响。
如果一辈子没有太大改变的话,大概率上就是父母、朋友、所处圈子的翻版,也构成了自身的底层逻辑。
我们的认知会被所处的圈子而限制,像故事中水井里的青蛙所说的那样,说天是四四方方的,不过是认知限制,没到井外看过更大的天,眼里只有井口一样的天。
《庄子·秋水》中讲:“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凡夫不可语道。”
想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就得认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才能踏出第一步,其次多看书,多观察身边的人,去学习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并变为己用,就是输入。
把学习到的东西通过强化,从中得到的经验再转化成新习惯,再优化自己的底层逻辑,用新的人生经验替代旧的,认知才会迭代,过往不好的性格、缺陷也会在这种替换中被修复和优化,最后进入正向反馈中,就是输出,从而改变自己。
认知改变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曾国藩用了3年的时间,才实现认知的改变,只有坚持才能见到成效。
02
改变自己的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笃学《资治通鉴》和《通典》,了解时代的利弊、社会风俗和民间痛苦,还读遍了道光以前历朝的文献。
做这些只是为了厚积薄发,在发现局势危急时,果断呈奏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正是因为他平日形成的好习惯,才能让他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
想要改变自己,得从思维、语言、行为上去改变。当自己过得不好时,要停止自己的抱怨,沉下心去学习。过得好时,也要沉下心收敛自己的得意。不被情绪左右,还要不停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自己。
经济学上有个“复利”的概念,就是利用复利达成最大收益,而一个好的习惯,会让自己成长成倍叠加,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成就更好的自己。
想要改变自己的习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持之以恒地行动下去。
尼采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想要越来越好,就得把自己的根扎牢,养成好习惯,才能枝繁叶茂。
03
改变自己的心态,学会向阳而生。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
人的状态跟自己的性格、经历、体态、认知、习惯等有关,而身体状况对心理状况也有影响。
世间的吉凶福祸,是由人的心态决定的,从经历轨迹上看,行为表现只是心念的反应。
一个人的心态,决定自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杯水的故事里,水洒了一半,不同的人对待这剩下的半杯水的态度是不同的,乐观的人会庆幸还有半杯水可以喝,而悲观的人会觉得自己倒霉,觉得洒了半怀水可惜,产生后悔、痛苦等坏情绪,让人更加悲观。
一个人能不能越来越好,最关键的还是看心态的好坏。
心理学上有个“墨菲定律”就很好地解释了一个人如果要选择一种方式导致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有多小,它总是会发生。
想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就把那些消耗自己精力还影响心情的事情都减少,把时间和精力都收回来,给自己喘息的机会,看书、运动,开阔视野,去尝试新的事物和认识新的人,向阳而生。
聪慧的人之所以能越来越好,是总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选择对适合自己且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
如果想要越来越好,无法改变环境等外在因素,那就改变自己的认知、自己的习惯、自己的心态,因为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诗经》中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想要越来越好,就要敢于反省自己,敢于改变自己,才能求得美好的幸福生活。
只有自己越来越好,才拥有选择权,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END
今日话题:你认为改变自己,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