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孩子’经常被误念为‘特殊孩子’,每次遇到,我总是要纠正。包括谱系在内的心智障碍群体,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需求不同,并不代表他们就该被打入另册,他们本质是还是“孩子”——跟我们的孩子一样,跟我们的童年一样。
因此,本文作者鲍小东为一位14岁阿斯女孩做心理咨询的经过,让我很感动,也很震撼。感动的是,无论她如何不被理解,甚至被歧视被排挤,她内心藏着的那个“我”,仍然对世界充满好奇、温柔和向往;震撼的是,在鲍小东的心理咨询室内,当这些好奇、温柔和向往被激活,当‘幻听’被暂时消除,这位女孩展现了她不为人知的能力。
我更揪心,当这位女孩离开咨询室,重归让她拘谨、焦虑甚至幻听的环境,她的未来会怎么样呢?
我认识鲍小东20年了,他是我在媒体时的同事,我们先后转型,我创办了《大米和小米》,他做了一位心理咨询师。他有两个女儿,每天都会早起为全家做一份丰盛的早餐,然后迎接一天的咨询个案。曾长期陷入迷茫和焦虑的他,通过为其他人答疑解惑,重寻到了生之可贵,灵魂之可敬。
他的文章在此提醒我们,谱系孩子也是孩子,他们对尊严、自由和成就感的渴望,与普通孩子并无区别。而且,因为某些能力和社会支持的不足,他们比普通孩子更容易遭遇心理问题的困扰。同时,他们的家人跟普通家庭比,也更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
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原本只针对普通人群的心理专家,去了解发育障碍人群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特质,为这些家庭提供专业的帮助。
之前,我收集的资料显示:小悦“可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用“可能”,因为尚未确诊。她告诉我,她的同学个子都很高。我故意提到我的大女儿,她们年龄相仿。她问我的大女儿学习压力大不大、是否勤奋等等,话题就这样打开了。
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以及自闭症儿童,都普遍存在社交障碍,社交活动原本就很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机会里我们始终要以孩子为中心,为孩子创造互动机会,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尤其是第一次见面,双方都还很陌生,所以,咨询师适当自我开放,有助于孩子打开自己。1、日常生活中,多为孩子创造社交场景,尽可能地以孩子为中心;2、家长少提问,多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引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她诉说在学校的生活情况:普通学校,而非特殊学校;住校,每周回家一次;她背书困难,和室友关系紧张,室友经常向老师打她的小报告,老师经常惩罚她等等。
从这些表述看:无论家长和学校,都没把她当特殊孩子对待。
家长把她送往普通学校读书,可能是因为内心不接纳孩子的特殊性,这导致孩子必须和无症状孩子同等竞争;而她们往往对自己的学业又抱有很高的期待,继而引发压力;再加上,老师和同学们的无差别对待,最终会引发她们的焦虑、抑郁等等不良情绪。
2、释放情绪,引导她多说说在学校里遭遇的“糟心事”。她说,她在学校没朋友;在家,也经常跟爸妈怄气,不再跟爸妈聊学校里的事情。
她的自述引发一个重要的思考——如果我们不接纳孩子的特殊性,可能会导致两个后果:2、在和无症状孩子同等竞争时,她们不能获得特殊对待,因此引发了更多的创伤和问题。|
在这里,我使用了具体化技术,引导她多说说她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的。她说,她会请教成绩好的同学,再结合自己的情况,“研制”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背语文时,她会分而化之,背熟两段,再往下背;背英语时,先翻译成中文,便于回忆;背历史时,先记住“故事”,再把时间、地点等信息放进故事里等等。|对于咨询师而言,方法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具体化技术,让孩子发现自己善于利用资源(如请教成绩好的同学等)、善于创新(如结合自己的情况,研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因此增加了信心。 我还发现小悦有如下优点:对数字很敏感,观察力很强,她甚至发现咨询室的门安装了隔音材料等等。我把这些优点一一反馈给她,提升她的自信心。|当我这么做时,她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一开始,她总是强调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后来她转而描述她的其他过人之处,比如对于感兴趣的知识,她会很容易记住,而且都是长时记忆等等。医院确诊为:轻度自闭症,伴有强迫、焦虑、幻听等症状。在进行第二次咨询前,我把自己的残疾证(我是视力残疾人)放到咨询室里,以备用。此前,我曾接待过一位男性患者。他自十年前发病,但一直不敢去医院确诊,他怕确诊后,一生就完蛋了。第二周,他果然去医院做了诊断。当他被确诊为强迫症时,他“高兴”得想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他说,过去十年,他以为自己得了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病,而现在一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这次,我想寻找机会再次自我开放,帮助小悦打开自己。在专业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椅子大约成90度角摆放,而针对自闭症孩子普遍存在的社交障碍的特殊情况,这次,我把两张椅子面对面摆放,以让小悦和我面对面坐着。在咨询中,我经常通过手势,以及突然提高的声音,吸引她和我对视,从而提升社交能力。我进一步说,我是视力残疾人,我给你看看我的残疾证吧。接着,我拿出我的残疾证给她看。但我并没有询问她的病情。不多久,她自己主动告诉我,这周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她同时有五种症状,如幻听、社交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此处的启示是: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必扮演无所不能的角色,相反,当我们真实呈现我们的缺点,甚至无能时,可以帮助孩子对自身的欠缺有更加客观的认识,从而消除不必要的自卑情结。|第一个,我让她用仪式的形式把她脑子里的幻听(滋滋的声音)请出来,放在她对面的空椅子上,并和它对话。于是,我拖着椅子,慢慢地往门外退,并让她看着椅子,不停地说“再见”,同时注意自己的感受。一直到咨询结束时,我问她,脑子里还有“滋滋”的声音吗?我知道这个声音还会回来,但至少她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游戏可以让幻听暂时性消失。我原本设想的是,让她和幻听对话,从而接纳幻听,达成和解。她说,她很懒,但希望自己变得很优秀。我又让她把懒惰从身体里请出来,放在对面的椅子上,并与之对话。小悦:你好,懒惰,你在我的身体里,成为我的一部分,你的存在到底想要告诉我什么?懒惰(小悦坐在对面椅子上,扮演“懒惰”。以下雷同):当你不想做数学扩展题时,还不是我帮着你?你可以用我来为你找借口。咨询师:嗯,你利用了它。你现在发现了懒惰的一个价值。你想要怎么回应它?小悦:我只是在可以不做的事情上面利用你,但那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就不能利用你了。还不是你害了我?懒惰:我的出现是为了使你快乐,让你有时间去干你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让你枯燥,去背枯燥无味的书。小悦:我不希望你在我不得不做的事情上出现,这样只会让我拖延到最后才急急忙忙地去做。小悦(对着“懒惰”说):我想要你快点离开,好让我变得更勤奋。你只会害了我,懒惰:我怎么会害你?你现在的状态都已经够差了,害和不害都是一个样,所以我的存在只是为了帮你,帮助你不做数学扩展题,帮助你不用背书。小悦:那些事情都是我想要去做的,我还是希望你离开。懒惰:其实我是无所谓的,但我离开后,你会受更多的苦。这时候,我在小悦面前又摆放了一把空椅子,代表“勤奋”;接着,我拖着“懒惰”往门外慢慢退,让小悦说着“再见”,并关注自己的感受。小悦:勤奋,我很喜欢你,你让我学会动脑思考,你让我提前完成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懒惰,也有点想留下来。小悦:记笔记的时候,勤奋要把老师写的所有内容都要记下来;但懒惰会提醒我只把重点记下来就可以了。懒惰的效率更高一点。小悦:只剩下勤奋的话,那就可以不用睡觉,有大量的时间去背书了。那就没有的休息时间,也没有娱乐的时间了。咨询师:一个人没有休息的时间,没有娱乐的时间,永远在学习,他会不会累?咨询师:但是现在懒惰被你赶走了,你现在要不要把他请进来?小悦:因为有它,自己不会吃一些亏,它还会提醒我,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该娱乐的时候就娱乐。小悦把“懒惰”拖得更近了,和“勤奋”并排着,并紧挨着自己。
咨询师:根据你自己得出的启发,你觉得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状态?小悦:该利用(懒惰)的时候就利用,不该利用的时候就不利用。它们两个(懒惰和勤奋)我都喜欢。缺一不可。小悦:挺好的,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证明了一些道理,也有一些新鲜感。灌输一个道理很简单,但对方不一定能接受;当她通过体验,自己证明了某个道理后,她就完全接受了。之前,她坐得比较拘谨,双臂往怀里收缩,低着头说话;而现在,她靠着沙发,坐得很放松,抬着头,看着我说话。她的领悟能力、自我整合能力都超出我的预料,也让我对人的自愈能力有了更具体的、更深刻的、更切实的体会。
不过,由于时间限制,小悦每周只能接受1小时的训练,这对于她而言,远远不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同时接受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如果父母掌握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原则、具体化技术,学会接纳、倾听,敢于自我开放,善于发现优点,并鼓励,且具备于现实生活中创造有趣的互动情境的能力,那么,父母就可以在日常中利用一切机会和资源,随时开展训练,帮助孩子康复。作者简介| 鲍小东
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国际IHNMA认证催眠师,擅长家庭治疗、亲子关系、情侣婚前疏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