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医学道德:是职业道德中的一种,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医学道德的作用:①促进社会道德的建设和进步;②协调医患关系;③提高医疗质量;④促进医学人才的培养。
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哲学的学科分支。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
伦理学的分类: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②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际关系);③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社关系);④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医技关系)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医德实践、医德难题
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树立崇高的医德风尚;②有利于临床决策和医学难题的解决;③有利于完善现代医学新体系;④有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张仲景--《伤寒论》 孙思邈--《千金要方》
《医学伦理学》——宋国宾,上海,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专著。
《秒文集》中的医德思想:医生应有四德,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敏锐的知觉、对患者的同情。
《希波克拉底誓言》:①尊师重道,分享知识;②提出了行医的品质和作风;③阐明了行医的宗旨;④强调医生的品德修养;⑤严守职业秘密,提出了为病家保密的道德要求。
盖伦——解剖学、生理学 迈蒙尼提斯——《祷文》
柏林大学教授胡佛兰德提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十二箴言》。
医学伦理学首先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代表任务:托马斯.帕茨瓦尔。
1946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法典》,人体实验的基本原则。
1948年,世界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
1949年,世界医学会,伦敦,《世界医学会国际医德守则》。
1953年,第18届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人体实验研究的道德准则。
1975年,第29届世界医学大会,囚犯,《东京宣言》。
1977年,第6届世界精神病学大会,《夏威夷宣言》,精神科医生的道德准则。
1981年,世界医学大会,《病人权力宣言》。
2000年,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生命伦理学宣言》。
20世纪50-60年代,生命伦理学于美国兴起。生物学家波特在《生命伦理学——通往未来的桥梁》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生命伦理学概念。
生命伦理学:根据道德评价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道义论
道义论又称义务论,是关于责任与应当的理论,表达形式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是道德的。分类:行为道义论、规则道义论。
道义论认为,评价一个人行为的正确性与否不在于行为的后果,而应依据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或行为所依据的原则,主张道德个人要遵照某种既定原则、规则或事物本身固有的正当性去行动。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特点:无条件性、自律性、以人为目的、为义务而义务
意义:①明确义务,指导行为;②促进道德主体的自我提升和完善;③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局限性:①忽视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②无法调整不同层次义务之间的矛盾。
二、后果论
后果论又称效果论,认为判断人的行动在伦理上对错的标准的该行动的后果。后果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功利主义。
(一)功利论
主张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的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代表人物:19世纪英国,杰里米.边沁、约翰.穆勒。分类:行为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
最基本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特征:①强调行为的后果;②强调利益的权衡;③强调个人的感受。
意义:①克服了道义论的局限性,坚持满足病人利益与医务人员的利益、医疗单位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坚持医疗卫生单位经济效应与社会效益的统一;②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③更好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局限性:容易导致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二)公益论
关于公共利益的理论。根据行为是否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而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公益论认为确定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人类的共同利益。
从医学的角度看,公益论是强调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原则,是社会利益与个人健康利益相统一的医学伦理理论。
主要内容:社会效益、后代效益、群体效益
三、美德论
研究一个完善的道德个体应当具备的基本德性,以及如何成为完善道德个体的理论,即探讨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以及如何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和一定领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医学道德品质的内容:仁慈、诚实、审慎、公正、廉洁、进取
意义:为医务人员的行为提供了标准和发展方向,是医学伦理学的最终归宿。
局限性:仅仅提供了一种行为标准和方向,但未能揭示这种标准和方向背后的实质原因。
四、生命论
生命论是关于生命存在、目的和意义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包括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3种基本理论。
(一)生命神圣论
强调人的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价值,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护和延迟生命。
历史意义:①促进医学科学和医学职业的产生和发展;②为医学人道主义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①具有抽象性,缺乏辩证性;②生命神圣论导致了许多伦理难题。
(二)生命质量论
主张以人的体能和智能等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为依据,来衡量生命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存在的价值的一种论理论。
主要质量:个体身体和智力状态
根本质量:生命的意义与目的,体现了与他人在社会、道德层面的相互作用。
操作质量:利用智商、诊断学的标准来测定智能、生理方面的人性质量。
意义:①反映了人类对生命认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②促使医务人员追求高质量的生命;
③为人们面对不同生命质量的病人采取医疗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生命价值论
是以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来衡量生命意义是一种伦理观。内在价值:生命所具有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和劳动能力。外在价值: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P37
第四章 医学伦理学原则、规范与范畴
医学伦理学的原则、规范与范畴共同构成了医学伦理学准则体系,是对医学领域中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
(一)基本原则
反映某一科学发展阶段及特定社会背景之下的医学道德的基本精神,调节各种医学道德关系都应遵循的根本准则和最高要求。
1981年,上海,全国第一届医德学术讨论会,首次明确提出,内容: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内容
1、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是所有医务人员的天职,是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有效手段。
2、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①以关心、同情患者的身体健康和为患者消除疾病的痛苦为宗旨;②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患者的合法利益,为患者保守医密;③在医疗权面前人人平等。
3、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中的最高要求。
具体原则
1、尊重原则: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应真诚地尊重对方的人格,并强调医务人员要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独立而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物质性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遗体权
精神性人格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财产利益权
2、不伤害原则:在诊治过程中不使患者的身心受到损伤。要求:坚决杜绝有意伤害和责任伤害,加强防范无意但可知伤害及意外伤害的发生,把可控伤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医疗伤害分类:故意伤害和无意伤害、可知伤害胡不可知伤害、可控伤害和不可控伤害、责任伤害和非责任伤害。
3、最优化原则:是尊重原则和不伤害原则在临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是指在诊疗方案的选择和实施时,追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效果的决策,也叫有利原则或最佳方案原则。
主要内容:疗效最佳、损伤最小、痛苦最轻、耗费最少
4、公正原则:医患交往好、公正和资源分配公正。
(二)基本规范
是依据一定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和原则指定的,用以调整医疗卫生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评价医务工作人者行为是非与善恶的准则。
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践行宗旨
遵纪守法,依法执业
尊重患者,关系生命
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三)基本范畴
广义:医学伦理学这个学科所使用的所有基本概念。
狭义:构成整个医学伦理准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医德权利与义务,医德良心与荣誉,医德情感与理智,医德胆识与审慎。
主要内容
1、医德权力:医患双方在医学道德生活中所拥有的正当权力和权益,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力,以及如何运用此权利;②患者享有的医疗权力,以及医务人员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权力。
患者的权力:平等的医疗权、知情权、同意权、保护隐私权、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权、监督权、赔偿权
医务人员的权力:诊疗权、特殊干涉权、医疗自主权、保密的权力、工作、学习权
2、医德义务: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对患者、他人、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以及患者所负的道德责任,是医德医务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医务人员的义务:①维护健康,减轻痛苦;②帮助患者知情的义务;③为患者保密的义务;④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和义务;⑤宣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承担医疗咨询的义务;⑥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义务。
患者的义务:①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②积极配合治疗的义务;③支持医学科学发展的义务;④遵守医院各种规章制度的义务。
3、医德良心:医务人员在履行医德医务过程中,对所负道德责任的主观认识个对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
医德良心在医疗过程中起着选择、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对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给予肯定,对不符合的加以否定。在医疗活动中,良心发挥着监督调整作用。当医务人员产生不符合医德要求的情感、欲念时,及时地给予批评、制止并加以纠正。当自己的行为给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幸福时,就会有一种满足和欣慰感,当自己的行为给患者造成了痛苦和不幸时,就会感到内疚和惭愧。
4、医德荣誉:社会舆论对医务人员道德行为及其社会价值的肯定和褒奖。三对矛盾:荣誉感与虚荣心、职业荣誉与个人荣誉、社会荣誉与自我褒贬。
5、医德情感: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自己慝他人行为之间关系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主要表现为同情感、责任感和事业感。
同情感: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是促使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原始动力。
责任感:同情感的升华,是医务人员的行为具有稳定性,能够真正履行对患者的道德责任。
事业感:责任感的升华,是最高层次的医德情感,把医学事业看得过于一切,是激励的最大动力。
6、医德理智:理智是医务人员必备的医德理性修养,包括医德认识素质和智慧素质,以及医德自制能力和决疑能力。
7、医德胆识:人们在事物处理过程中敢于承担风险和善于化解风险的勇气和能力,是指医务人员在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的时候,能为患者预见到风险,并敢于承担和化解风险。胆识的深层本质是关心患者和尊重科学。
8、医德审慎: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高度负责,谨言慎行。戒、慎、恐、慎
作用: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慎重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务实的医疗工作态度,能保证医务人员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第五章 医疗人际关系的伦理审视
(一)医疗人际关系
主要有五种类型: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医护关系、护际关系、患际关系
(二)医患关系
狭义:特指医生与患者的关系。
广义:医不仅仅是指医生,还包括护士、医技人员以至管理人员,患不仅仅是指患者,还包括与患者有关联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群体。
萨斯-何伦德模式——1956年,萨斯和何伦德,《内科学成就》一书中发表的《医患关系基本模式》首次提出。医患关系分为3钟类型:被动主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医患关系的道德要求:真诚负责(知情同意、医疗保密、讲真话)、平等合作、建立客观公正的医患关系
(三)医际关系
在医疗卫生保健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
医际关系的基本类型:互补-合作型、指导-服从型、对手-竞争型、拆台-破裂型、不思进取-与世无争型
医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医务人员的全方位联系、多学科合作支持、相互之间的竞争合作
影响医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医学科学发展、医务人员自身因素
医际关系的道德要求:①平等相处,互相尊重;②确立目标,求同存异;③相互信任,协作监督;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九章 临床诊治工作伦理
一、临床诊治工作的道德特点
①既要关注疾病,又要重视患者
③既要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导性,又要调动患者的主动性
②既要维护患者利益,又要兼顾社会利益
④既要开展躯体疾病服务,又要开展心理和社会服务
二、临床诊治工作的道德原则
及时原则、准确原则、有效原则、择优原则、知情同意原则
三、临床诊治工作的道德要求
1、询问病史的道德要求
①举止端庄,态度友好
②语言通俗,询问得当
③耐心倾听,正确引导
2、体格检查的道德要求
①全面系统,认真细致
②关系体贴,减少痛苦
③尊重患者,保护隐私
四、药物治疗工作的道德要求
①对症下药,剂量安全
②合理配伍,细致观察
③遵规守法,合理用药
五、手术麻醉工作的道德要求
1、术前准备的道德要求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 认真制订手术方案 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2、术中的道德要求
①认真操作,一丝不苟
②互相支持,团结协作
③严密观察,处理得当
3、术后的道德要求
①严密观察病情 ②解除患者不适
六、急救工作的道德要求
①主动迅速,分秒必争
④团结协作,勇担风险
②满腔热情,重视心理治疗
⑤全面考虑,维护社会公益
③加强学习,提高抢救成功率
七、性传播疾病诊治工作的道德要求
①尊重患者,消除顾虑
③严肃认真,积极诊治
②积极报告疫情,维护公众健康
④加强宣教,预防传播
八、精神疾病诊治工作的道德要求
①慎重诊断
②科学治疗
③尊重人格
④言行检点 ⑤保护隐私 ⑥积极参加精神卫生服务工作
九、传染病诊治工作的道德要求
①严格消毒隔离
②强化预防保健知识
③具有高尚道德情操
第十二章 死亡伦理与临终关怀
传统的死亡标准:由于心肺功能丧失而导致的呼吸心跳停止。局限性:①对死亡的判定不准确,使得临床医生面对濒死病人何时停止抢救陷入伦理困境;②传统的死亡标准阻碍着医学新技术的使用。
脑死亡:4条诊断标准,即“哈佛标准”。①对外部刺激和身体的内部需求毫无知觉和完全没有反应;②无自主运动和自主呼吸;③脑干反射消失;④脑电波平直。并要求以上标准持续24小时,反复观察和测试结果无变化,而且要排除体温过低或刚大量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两种情况。
脑死亡标准的道德意义:①死亡标准更加科学化;②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③有利于器官移植的开展;④维护了死者的尊严;⑤有利于道德和法律责任的确定。
安乐死:病人在危重濒死情况时,因精神和躯体极度痛苦,在病人或家属真诚委托的前提下,用医学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
支持的观点:①安乐死是对患者生命权的尊重;②安乐死符合社会、家庭利益;③安乐死是人类自身生产文明化的必要环节。
反对的观点:①违背传统道德;②违背了医学人道主义宗旨;③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临终关怀的核心是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协作医疗、护理以及其他综合服务,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同时为病人和他们的家人提供身体、心理、感情、精神方面的支持和照料。其目的在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使其在舒适、安宁与无憾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家属得到慰藉和居丧照顾,减轻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
临终关怀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疼痛及缓解心理问题,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并帮助家属解决关心的问题。
1967年,桑德斯博士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上海,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
临终关怀的伦理价值:①人道主义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升华;②体现了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的真正统一,是社会文明的进步;③促进了现代医学观的确立和卫生保健系统的完善;④体现了医学道德的崇高;⑤符合国情,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第十三章 前沿医学技术伦理
生命科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准则
维护人的生命尊严
尊重人的自主权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
保护人的不受伤害
基因治疗:是基因工程的最重要部分,是以遗传技术为基础,将克隆的正常基因序列(目的基因)导入该基因有缺陷的患者体内,使导入的基因发挥作用以纠正、代替缺陷基因,以改善或恢复这种基因的正常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基因治疗可分为3种类型:体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基因增强工程
基因治疗的伦理原则
①安全性原则
②知情同意原则
③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原则
④保密原则
⑤优后原则
人类干细胞:人体中一种独特的基本细胞类型,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专门的细胞或组织,可以用以治疗疾病或损伤。
按照生存阶段: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
按照分化潜能: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人类干细胞研究和应用意义
①细胞治疗
②基因治疗和基因功能分析
③药物的筛选和毒性检测
④促进人体发育机制研究
对于胚胎实验,不能超过卵子受精后14天。因为24后人的系统发育开始,这时的胚胎逐步发育了神经感觉系统,具有了人格生命。
人类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原则
①尊重原则
②知情同意原则
③安全有效原则
④防止商品化原则
器官移植:是用一个具有完好功能的器官置换一个由疾病等原因损坏而无法医治的脏器,来抢救该病人的治疗方法。
获取供体器官的途径及伦理原则:自愿捐献、推定同意、器官商品化
器官移植受体选择的伦理标准
1、医学标准:年龄时宜、无影响移植成功的疾病、组织配型良好
2、非医学标准:预期寿命即患者术后可能存活的时间、生命质量即患者术后可能的健康状况、手术的代价
克隆: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群体。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这种无性繁殖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的3个发展时期:微生物克隆、生物技术克隆、动物克隆
克隆技术的社会价值
①克隆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将引起工农业生产的革命;
②克隆技术促进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
③克隆技术为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保护生态环境、拯救濒危生物开辟了一条新路。
第十四章 医学科学研究伦理
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准则
①动机纯正,勇攀高峰
②尊重科学,严谨治学
③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④反对垄断,合理保密
人体实验:直接以人体作为受试对象,用科学的方法,有控制地对受试者进行观察和研究,以判断假说真理性的生物医学研究过程。在医学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体实验是医学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之后,常规临床应用之前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纽伦堡法典》是国际上著名的有关人体实验的伦理规范之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关于人体医学研究行为准则的第一个国际性公约。纽伦堡法庭制定了人体实验的基本原则,作为国际上进行人体实验的行为规范,即《纽伦堡法典》。
《赫尔辛基宣言》是第一个由世界医学协会所采用的、涉及以人体为对象的医学研究道德原则的伦理文件,成为人体实验医学研究的国际指南。1964年6月在芬兰赫尔辛基第18届世界医学协会大会正式通过,并于第29、35、41、48、52届予以修改。
我国,卫生部,2007年1月11日,《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
人体实验医学研究伦理原则
①医学目的原则
④科学性原则
②维护受试者利益原则
⑤知情同意原则
③伦理审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