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时,将推动消费持续恢复放在首位,提出了多项促消费措施,为今年提振消费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受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去年四季度消费数据创下新低,在这种情况下,受访专家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宏观政策,多措并举的促消费政策,将共同作用提高消费者的收入预期,重塑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从而带动今年消费形势的逐渐好转。
乐观的增长预期将提升消费意愿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日前表示,消费去年又重新回到了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但是从2021年下半年,我国多地出现疫情散发,对我国居民消费市场产生一定冲击,特别是对餐饮等聚集性消费冲击较大,拖累了2021年消费的恢复速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去年四季度消费数据创下新低,表明消费疲软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复苏所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1月份和2月份CPI、PPI同比涨幅只达到0.9%,与2021年12月份相比明显回落,且弱于市场预期,反映了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需求不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闫敏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当前经济整体承压较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得较为谨慎。从去年年底开始至今,疫情点多面广出现的情况,削弱了消费复苏的势头,今年要提振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消费是经济的“压舱石”,不仅与国民经济众多领域紧密相连,而且消费的转型和升级有助于引导企业优化生产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在局部地区疫情反弹影响下,当前国内消费仍然偏弱。
消费不上去,生产就上不去。在此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并部署了具体措施。
要从源头上提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关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28元,比2020年实际增长8.1%。
“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相当,持续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念对本报记者表示,2022年,我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稳健增长,经济循环更加通畅,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不断增强,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稳企业、稳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较乐观的增长预期将支撑消费持续扩容提质。
加大财政补贴重塑消费信心
在推动消费持续恢复的具体措施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提出三方面,一是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如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等;二是稳定增加大宗消费,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三是发展社区消费和县乡消费,包括加大城市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物流快递配送等。
这些具体措施支持的领域不仅是近年来发展较好的领域,也是消费者较为青睐的领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
刘元春认为,新能源汽车是重点行业消费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体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国内车市恢复增长、拉动我国GDP增长的重要意义。
此外,重塑消费信心也是提振消费的重要环节。王念认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我国市场预期有所转弱,包括企业经营困难导致社会集团消费有所下降,服务消费未全面纳入统计导致对总消费增长预期低估,外来消费持续中断无法回补等。因此,下一阶段一定要稳定居民消费信心和预期。
受访者认为,重塑消费信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与支持。目前,我国对低收入人群等特殊消费群体采取了一定的支持举措,也在多方面征集消费刺激措施,包括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消费补贴,对与疫情相关行业进行重点扶持等。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比较大的一些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需要财政给予更多的支持,尤其是现金支持,比如发放消费券、各种补贴等。今年财政需要在这些方面发力,而且特别需要中央财政集中发力。“只有通过中央财政给居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才能有效改善需求消费乏力的局面。”他说。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举报/反馈

中国经济时报

26.8万获赞 18.8万粉丝
国研中心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性经济类日报
中国经济时报社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