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燕
南口人从小听祖辈的老人讲,南口是交通要道古战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口作为京北重镇,40里关沟峡谷,居庸关城是南大门,历史上一直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关沟古道是太行八陉中,塞外通往中原最为捷径的一条通道。
南口北魏即已成村,南口城是一座明代即已面世的名城。关沟作为连接长城内外人来货往的交通枢纽,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建成了古道,设立了驿站。由于路窄、坡陡、水大、流急,长期被人视为畏途。
史载,明初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到现在的关沟连筑四城,即南口城、居庸关城、上关城、八达岭城,工程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全部完工。古往今来,居庸关作为北京的军事屏障,其得失关系朝廷安危,故称“京师之枕”。明朝曾建有“五座城池锁居庸,百里隘口镇边关”的古今巨防。而位于居庸关长城7.5公里的南口城是居庸关防区的重要防线。
纵观历史,朝代更迭,战事不断,金取代辽、元取代金。北魏农民起义,为生存而呐喊,都是夺关而得天下;明永乐皇帝朱棣三次亲征塞北,都从南口城出关;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挥师入关,夺得南口,推翻明王朝,很多战事在此改朝换代一锤定音。可见南口作为古战场,是一座战火之城、灾难之城,同时也是正义之师的阳刚之城。近代历史烽烟中,震撼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两次战役,皆与地缘政治有关。
爆发于1937年8月的南口战役,是“七七事变”后,中日在华北战场的首次正面作战,中日双方所动员的总兵力超过13万人。中国主力参战部队中汤恩伯将军率领的第13军所属王仲廉第89师在南口防守、王万龄第4师在横岭镇守以及后续支援的高桂滋第17军第21师、第94师、第72师、独立第7旅及两个炮兵团,总兵力约6万人。
战役是以南口为中心的百里长城之战,东起德胜口、苏林口,西到横岭、镇边城,东西战线全长50多公里,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罕见的大规模的山地战。最为现代的武器飞机、坦克、战车、毒气,与最为原始的作战肉搏、投石、人体炸弹,全都出现于战场上。
战事自1937年8月8日与日军接触德胜口起,至8月26日在居庸关、横岭城、怀来等地国军失守,历时近20天。中国军队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歼敌1.5万余人,迟滞了日军西进南下的步伐,博得了全世界的惊讶和赞扬。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远远落后日军的情况下,拼死坚守,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狂飙为我从天落”,浩气长歌动地诗。南口战役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燎原之火,提升了全民族同胞的精神战力。民族脊梁,抗战老兵,涌现出许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电影《南口1937》记述的正是85年前的战火硝烟,日寇铁蹄践我国土,让我们感受1937年中国守军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利用地形、夜幕掩护与敌周旋奋勇抗战。在血雨腥风的近20天的时间里,中华热血男儿为国捐躯,谱写了一曲洒热血、铸英魂,誓死捍卫长城、捍卫民族尊严的正气歌。难忘剧中那个小战士的对白:“我们死了,人们会记得吗?”“我想会的,一定会的!”让人感慨、落泪、沉思、缅怀。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
正如萨苏老师在《国破山河在》一文中写道:可以说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能有多少人留下英名,更多的是没留下姓名,如同青烟消逝,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他们根本什么也没有留下,为捍卫民族尊严,湮没于血与火中。唯一永存的是展现当年一个个中国人在外寇入侵、民族危亡时刻,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大无畏精神,是他们的脊梁扛起那个时代中国的命运。尊严也是有代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古来征战几人回。
歌从长城来,歌声震长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大义,百年奋斗,百年牺牲。让我们记住那些在南口战役中陨落和崛起的将星,众多有名或没有留下名字的中国军人。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包括南口战役历史,是不能被忘却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为鲜花,不为掌声,是这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2007年8月,在南口公园立起了南口战役旧址纪念碑,碑文简要记述了南口战役的经过。有了这座丰碑,才让南口地区更多人了解这块土地曾经发生过的大战。在南口周边,长城儿女在长峪城立起长城卫士纪念碑;在西山地区立起西山惨案纪念碑;在狼儿峪立起高崖口革命烈士纪念碑。
举报/反馈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113万获赞 9.1万粉丝
传递政务信息,提供服务资讯
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