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6日,原本计划参加的一场线下读书交流会因为突发的疫情改到了线上,但线上的读书交流仍然十分激烈。

读书会的时间是当日下午的两点半到四点半。中午时分,没精打采的,一个人随便翻着书,强行让自己进行思考,复盘自己的经历。但是,由于提不起精神,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总是无法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

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共情的力量”,早在一个星期之前,我就报名参加了,因为我对这个主题充满兴趣,深刻体会到共情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构建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明显感觉共情能力是自己的短板。于是,便希望在这次交流当中能够让自己对共情有更加深入和具体的理解。

什么是共情?

主讲老师首先通过将共情与同情、比惨、说教、建议的概念进行区分,然后引出了共情的概念。按照主讲老师的理解:共情就是极大程度的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这个对共情的阐述我是赞同的,它丰富了我对共情的理解。之前,史蒂芬科维在他的书里面也说过,共情的核心是聆听,而聆听的最高境界就是共情聆听。共情是指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共情的本质不是要求我们去赞同对方,而是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要求我们:用眼睛看,用心灵去体会

关于共情的价值,史蒂芬科维还提到,人人都渴望知音,聆听后的理解和感受能够大大增加情感存折里面的储蓄,它能够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和亲密度。

如何进行共情

在如何共情方面,主讲老师分别从道和术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从道这个层面来讲,共情要求我们具备诚实、感恩、善于接纳自己和接纳他人等素质。

我对于接纳自己和他人这个素质十分赞同,共情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理解他人,包括理解他人的情绪,如果我们直接否认对方的情绪,那么只能与对方产生对立,甚至冲突,一开始就关上了共情的大门。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纳——接纳对方的情绪,并使之合理化。如何进行合理化呢?这就涉及到了处理情绪的方法,《关键对话》那本书对如何处理情绪提供了一个具有建设性的方法:人们产生的情绪,一定是由于对方作出了某种行为。但同一种行为,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行为与情绪之间肯定存在一个中间环节,那个中间环节是什么呢?是人们的想法。想法给他人的行为赋予某种意义,因为每个人面对同一种行为或者事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因此,便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情绪。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可以顺藤摸瓜,从诉说者的情绪当中洞见他的想法,他的思维方式和三观。找到了情绪产生的根源,也就使情绪合理化了,进而为情绪的疏导做好了准备。当然,疏导情绪并不属于共情的范畴,此处就不再谈及。

从术这个层面来讲,主讲老师用了四句话概括:1.沉默地听;2.认真地看;3.用心感受;4.跳出来想。

这四四十六字关于共情之法的总结极为精妙:沉默的听,而不是急躁的说,体现了对说者和事实的尊重。认真的看体现了对于细节的观察,俗话说的好“魔鬼藏在细节当中”,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体察对方试图隐藏的某种难于言表的情绪。用心感受,要求我们调动感官,从感性的层面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做到感同身受。最后是跳出来想,要求我们回归理性,审视情绪感受背后的想法与思维方式,从三观层面达到与对方的共情。

在交流会的最后环节,一位老哥提到了关于共情十分有价值的一个点:共情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事情,他还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如果你未曾经历过他人的遭遇,或许很难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那位老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进行的说明,之前,他根本无法理解腿脚不好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直到前些天,他的腿脚也出现了毛病,才真正感受到那个群体的心理感受。他最后感叹到: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虽经他人苦,也要谨慎提建议。

还有一位女性书友也分享了一个点,让我很有共鸣:共情不等于提建议。她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心烦,但老公却不断地给她提建议,试图解决工作上的烦心事。她表示,其实她表露情绪的目的仅仅就是发泄情绪而已,并不需要他人提建议,只是需要一个共情之理解而已。在自己情绪不平稳的情况下,别人给她提建议,不仅无法平复情绪,而且更烦了,想立马结束聊天,虽然她事后也能理解。

是的,共情的核心就是从理智与情感上完全理解他人,成为他人在某一时刻的灵魂伴侣。生活不只有理性的分析,还有感性的理解与共情,而正是这些理解与共情,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对于共情,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随时交流。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洞见法律。

举报/反馈

西安任哲律师

2万获赞 7613粉丝
4年法律科班+6年律师实战经验,办案数量100+,最大案值1.24亿
律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