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天,38岁的于静不经意间创造了历史:她在与意大利队的比赛中替补出场,完成了自己的冬残奥会首秀,也成为中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角逐冬残奥会冰球赛场的女运动员。
图说:于静在场上比赛 新华社图
3年前才开始接触残奥冰球,但用刻苦的训练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中国残奥冰球队的唯一女队员,并且是年龄最大的队员。于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那句话:“才30多岁而已,人生没什么不可能。”
上场就创造历史
于静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6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导致左下肢部分功能缺失。但生性开朗的于静并没有因此而远离运动场,反而从小喜欢各种运动,练习过轮椅击剑、篮球、排球、射箭等项目,还成为山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的队长。
2019年,于静下决心转练残奥冰球。“当得知青岛市残联正在组建残奥冰球队并且接受女性报名时,我就立即联系了对方。”青岛市残联同意于静去队里试试,但能不能留下要看她的能力,结果一试之下,于静的平衡能力、身体条件都得到教练认可。“头一次上冰,就能在冰橇上坐稳,还能用球杆撑着慢慢滑行,感觉自己挺有天赋的,一下就有了信心。”于静说,“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在家门口参加冬残奥会,就一直练了下来。”
图说:于静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残奥冰球是一项混合项目,队中允许有女队员,但鉴于这个项目对抗性强的特点,女队员非常少见——在于静之前,历史上只有两名女队员参加过冬残奥冰球比赛。去年,于静通过层层选拔,如愿成为中国残奥冰球队18名队员中的一员。她不仅是唯一的女队员,也是年龄最大的球员,用于静的话说:“队里最小的球员就我一半岁数,叫我‘静姨’都不过分。”
3月8日,中国残奥冰球队在小组赛中对阵意大利队,比赛进行到第2局时,中国队的俄罗斯籍主教练沙尔舒科夫大手一挥,把于静派上场,让她完成了北京冬残奥会的首秀,也让她收获了最好的三八妇女节礼物。没有进球,也没有助攻,只打了5分16秒,但上场比赛的于静,已经创造了历史。
从不给自己设限
于静的字典里从没有“给自己设限”的词条。外企财会、咖啡店店长、设计……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她都会尽全力做到最好。
图说:中国队选手于静(左)在比赛中与意大利选手拼抢 新华社图
两年多时间,几乎从零起步,再到踏上冬残奥会赛场,于静的成绩足够耀眼。这里有队友和教练的帮助和支持,更有她自己的天赋、热爱和无所畏惧:“他们把我撞倒,大不了我再爬起来;他们把我钉在板墙上,我就抖一抖身子,然后继续去追他们。”
在这个允许女队员参赛但同时又是由男队员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项目上,于静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但她说,自己是那种不愿轻易低头认输的性格,再苦再难都要坚持下去,“一旦选定了这条路,你就要坚定信念,然后就一直去做。这样一路追着过来,会看到自己变得越来越强。”
个子高、体重轻,运动起来就更灵活,这是于静作为女队员的优势,然而残奥冰球比赛中冲撞不可避免,为此她吃过不少苦头。在此前的队内小组赛里,于静上前封堵进球,结果被一位速度很快的队友撞倒在地。“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受到了暴击,内脏都在体内晃了下,缓了十分钟才好。”于静说,“穿着冰球服和护具在场上时,争抢、冲撞根本无法避免,如果想从事这项运动,就只能勇敢地去迎接挑战。”
图说:于静(左二)是场上唯一的女选手 新华社图
有付出,就有收获。练习残奥冰球这三年,于静感觉自己的性格被磨炼得更坚韧了。她觉得,尽管残奥冰球运动仍是男性占主导,但也给女性打开了一扇门,“只要有勇气去尝试、去开始,女性也会有机会像我一样,登上冬残奥会的赛场。”
期待更多女选手
昨晚中国残奥冰球队同捷克队的比赛,于静没有获得出场机会,但她在场边见证了历史:中国队4比3战胜对手,闯入半决赛。作为冬残奥会冰球历史上的第三位女运动员,于静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女选手投身残奥冰球运动,“女选手参加了冬残奥会,希望对于她们来说,这是一次契机、一种鼓励。”
在于静看来,参与残奥运动永远都不晚,只要有勇气去尝试:“在你选择做不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是最艰难的。一旦选择这条路,就坚定信念走下去。其实我刚来的时候并不自信,但一场场比赛打下来,我变得自信满满。”她认为,体育对人生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图说:于静(右二)和队友庆祝闯入半决赛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于静说,当她登上冬残奥会的赛场时,感觉自己的人生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巅峰,因为她参加比赛、鼓励女性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梦想已经达成:“看到我在赛场上跟男队员一起比赛,会激励鼓舞全世界的女性残疾朋友,让更多人勇敢地参与到其中来。”
于静透露,也许在冬残奥会后她会尝试转型做助教,因为当队员的经历能帮助她更好地和队员沟通。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从不给自己设限的于静,未来的人生也会有无限可能。(新民晚报记者 李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