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武汉3月9日电 (周雯)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建议,加快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吸引更多熟悉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家乡人”回乡兴业、创业,激发“存量”人才潜能。
龚胜生一直把乡村振兴作为自己履职工作中关注的重点,五年来,他率团队走进湖北、湖南等200多个村庄和传统村落。
在调研中,龚胜生发现,不少乡村在发展旅游产业时,普遍缺乏专业运营人才,比如,村里的导游或者说解说如果是当地人,会说当地话、讲当地的故事,才更加吸引人。这让他意识到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才需求,需要两支队伍协同发力。”龚胜生认为,在乡村振兴初始阶段,主要是通过“输血”方式,委派外援人才去开启乡村发展的“钥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则主要通过“造血”方式,造就一支熟悉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乡土人才队伍,来驱动乡村振兴的“大车”。
龚胜生表示,当下乡土人才面临“存量不够”“结构不全”“培养不够”的窘境,突出表现在乡土人才“空心化”严重,农村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物流与电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乡土人才严重不足,以及没有形成专门的乡土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
如何加快壮大乡土人才队伍?龚胜生建议,建立乡土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同时,营造争当乡土人才、崇尚乡土人才的文化氛围,完善乡土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乡土人才成长环境。
龚胜生呼吁,学校职业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加强校企联动,建立产教学融合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专项培训要突出精准性,开展特色种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土特产品电商销售等精准培训,技能大赛、远程教育、农业技校也要适应乡村振兴需求,有计划地开展乡土人才培养;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通过政策吸引、资金支持、情怀感召等方式吸引乡土人才返乡创业,确保乡土人才能谋事、干事、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