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在西部欠发达的四川省万源市,几乎所有农村只剩60岁以上老年人和14岁以下未成年人
乡村振兴离不开包括农民在内的农村人才,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传统农民断代问题,引起了全国两会部分代表、委员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南阳鼎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馨提到,充足数量和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显现;生产领域一线劳动力、基层农技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严重短缺,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农村农业劳动力断代的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形势严峻的传统农民断代问题
王馨表示,随着全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由此产生一部分农业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农业从业人员日益减少、人口结构老化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9.4%。外出就业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6.6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66.8%,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14.2%。据2017年国家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留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中,5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到33.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3%。由此可见,乡村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多数成为农业转移人口,而留在乡村的人口整体年龄偏大。
王馨称,这意味着,以农村一线劳动人员数量短缺、基层农技人员短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乏为主的农村人才断代问题已开始显现,并可能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见效的重要因素。
对此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也有察觉。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加,户籍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农村留守老龄人增多。以中国西部欠发达的四川省万源市为例,户籍人口60万人,常驻人口40.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2万人。外出打工人口19.2万人,60岁以上老人和14岁以下小孩共计16.94万人,几乎所有农村只剩60岁以上老年人和14岁以下未成年人。
他说,传统农民正面临断代问题。80后、90后年轻人基本都在城里打工,不愿种田,农村大都是老人和妇女,只能勉强自给。到00后这代,可能基本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在万源市农村,只要是身体健全、心智正常的年轻人,90%以上都会进城打工,带孩子进城读书,让老年留守农村,长此以往,农村未来可能会变成无人村。
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是大量土地荒芜,二是乡村空心化。农村干部无能为力,缺少劳动力,想组织起来做点事情都非常困难。此外,农村孤老虽然吃穿问题基本得到保障,但精神文化需求无法满足。
破解农村农业劳动力断代问题
关于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断代,王馨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农业比较效益较低,我国农业人均耕地面积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导致农户平均年收入很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会进城务工以增加收入。
再比如,农业劳动强度大。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但新增的农业机械主要集中在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相对少数的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手中。大多数种地农民,因为资金困难,很少购买机械设备,种地仍然靠手工操作。南方多数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不适宜采用机械化,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农作方式。
此外,农业风险大。农业抗灾能力弱,气候灾害频发,造成不小的损失;市场风险更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同时,农民社会地位相对偏低。王馨称,当今时代,农民的权利和地位还未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工资少,福利待遇差,这也是80、90后农村青年不愿意留乡务农的重要原因。大专院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县乡两级的农业部门工作。
王馨表示,我国农业劳动力当前呈现出的断代问题,并非偶然,而是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为此,她建议,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破解农村劳动力断代问题。一是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积极鼓励并支持青壮年农民工和大学生回乡创业。
二是加速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坚持“三条底线”,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立乡村振兴的用地保障机制。充分盘活零星分散低效的集体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耕地产出效益。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规范农户对土地 (林地) 流转、抵押等行为, 让农村产权变成农民的本钱、资源变成农民的资本,加速新型职业农民的形成。
此外,应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着力提高种地农民的平均年收入,特别是平均年可支配收入。
结合人口老龄化问题,金李建议,可以通过“回村养老”和“发展康养产业,提供城市居民养老解决方案”的方式,做大乡村养老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也更好吸引部分农村年轻人回乡务工,既解决农村非农就业机会问题,又使得本地甚至外地城市老年人可以在当地农村实现较高物质生活和人工服务水平的养老。
他认为,可以借势乡村振兴,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城市近郊,开发乡村养老银发经济圈。对去农村养老人群,国家可以提供经济激励,鼓励养老分流,减少城市公共资源负担。
作者:邵海鹏
举报/反馈

海外网

6623万获赞 608.9万粉丝
中国形象传播平台,全球华人网上家园。
海外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