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小康网
中国小康网3月8日讯 记者张志 如何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董事长张义光建议:完善推广“科学家+工程师”的技术研发模式,探索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一贯重视科技对社会生产进步的推动作用,科研战线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队伍,但是科研成果面临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转化途径单一的问题;同时,企业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分散、科研成本高昂的短板,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智脑”进行技术攻关。
企业工程师提出科研课题,高校等科研机构科学家进行针对性研究的“科学家+工程师”模式,既能鼓励企业参与技术研究,加大科研投入,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又能让智力资源精准响应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技术需求,探索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因此,张义光建议完善推广“科学家+工程师”的技术研发模式,具体如下:
一、统筹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主动对接,双向沟通,提出技术需求,共同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探索由政府部门统筹全国现有的技术成果发布平台、科研需求发布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争取各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寻求各平台统一整合、集中运营的可能,实现企业科研课题和高校智力资源快速对接、科学家团队和工程师团队高效匹配,甚至实现科研课题申报登记、金融机构专项支持、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技术企业孵化等功能,加强平台管理课题、服务企业和高校的能力。
二、引入市场评价。企业作为科研需求主体、科研投资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提出生产实际中技术攻关需求,企业工程师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科学家组成团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双方协商引入市场化导向的工作机制和评价制度,例如借鉴企业目标导向的管理制度、良性竞争机制、绩效评价体系、激励约束机制、技术入股或出资,激发“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的积极性和潜力,提高课题研究效率,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周期。
三、加大政策支持。统筹考虑“科学家+工程师”科研模式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支持政策针对企业为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而产生的成本加大税费优惠力度;财政资金对符合标准的科研课题给予补贴;金融机构针对企业投入科研课题的信贷资金给予利率优惠。“科学家+工程师”团队的科研工作者通过课题成果转化应用获得的收入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政策便利程度,为“科学家+工程师”的技术研发模式提供从课题立项到应用推广的全过程高效服务。
四、支持特定领域。符合法律规定、国家政策鼓励、国家战略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等国家重点创新领域的相关课题,和行业共性的技术需求、产业链龙头企业技术需求、中小企业等科研力量薄弱单位联合发起的技术需求,应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级单位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编辑:子华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9万获赞 182.5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