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甚至多次出现中小学生自杀的悲剧。这充分暴露了我们一味地追求对孩子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那怎样才能做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特点。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成年期、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是分阶段性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先提出这一说法,并且提出了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从出生到6岁以前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人的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这一时期的心理成长出现了问题。他把这一时期的心理成长分为三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也认为童年早期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他同样认为,从6岁一直到人老去之前,心理发展一直在进行,并且也非常重要,因此他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分别是:

1、婴儿期:0-1岁;

2、童年早期:1-3岁;

3、学龄前期:3-6岁;

4、学龄期:6-12岁;

5、青春期:12-18岁;

6、成年早期:18-35岁;

7、成年中期:35-60岁;

8、晚年期:60岁之后。

可以看出,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前3个阶段是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时间是一样的。因为他保留了弗洛伊德的部分观点,并进行了扩展。

下面我们就分别聊一聊人0-6岁儿童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怎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婴儿期(口唇期):0-1岁:

这一阶段是人刚刚出生的阶段,刚出生的婴儿,第一需求就是食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生命的延续。而婴儿的神经发育还不完全,不能够进行复杂的活动,最简单的就是吸吮反射,婴儿在出生没多久,母亲用乳头或手指碰婴儿的口唇时,会出现口唇的吸吮蠕动。婴儿通过吸吮母亲的乳头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进而获得进食的快感。这就是口唇期的特点。

紧接着婴儿获得了母乳后,就会感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温度、气流、声音、色彩等等,婴儿紧接着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但父母或其他照料者,能够给予他基本的照料,他就会初次获得信任感。

同时,婴儿在意识到自己的肢体、头脑、思想的存在时,他就会产生个体意识,他能够感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不是像混沌一样的空气。他就会产生恐惧,这时婴儿也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前面的不安全感不同的是,前面是对外部物质世界的不安全感,这次是情感上的不安全感。而这时,父母去抚摸、交流、释放爱意的时候,婴儿也会相应的获得情感上的信任感。这时,婴儿的身体和情感的安全感都得到了满足。

从婴儿期的特点可以知道,我们首先要满足婴儿的喂养需求,母乳喂养是最佳选择。否则,如果婴儿的口唇期无法得到食物的满足和进食的快感,以后可能会变得贪恋和充满占有欲。其次,要满足婴儿对于身体和情感的安全感需要,多爱抚、多关怀、多交流陪伴。不然婴儿将很难发展出信任感,变得无法信任他人、拒绝他人,对爱以及建立亲密关系变得恐惧等问题。这就严重影响到了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童年早期(肛门期):1-3岁:

这一时期,孩子已经学会了基本的行走。也就是经历了“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立周会走”,1岁之后,将是孩子第一次挑战自主能力,并且父母开始尝试管教孩子。这一时期弗洛伊德之所以起名为“肛门期”,是因为这时幼儿感到了对粪便排泄时解除内压力所得到的快感,也就是“肛门反射”,因此对肛门的活动特别感兴趣,但这时父母却需要管教孩子的排泄行为。

一种是父母管教过严,与幼儿发生冲突,则会导致所谓的肛门便秘型性格,如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小气、忍耐等。另一种是管教过松,就会导致肛门排放型性格,如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放肆、凶暴等。

但实际上管教当然不止于肛门排泄,只是弗洛伊德的一个很好地比喻。管教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会独立,学会控制个人的力量,学会表达和控制生气、敌意等消极情绪。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这时父母的教养模式和态度对儿童今后的人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时,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会面对自主能力和自我怀疑,会在自我信赖和自我怀疑之间爆发强烈的内心冲突。这一时期,幼儿需要探索、实验、犯错、检验等各种活动。

一方面他们需要“信赖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勇气感”,来处理这些发展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深刻的“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产生了“气馁感”,会阻碍他们去完成发展任务。

同时,他们会因为气馁感,而产生对父母的“依赖性”。这时父母如果鼓励幼儿的“依赖性”,也就是助长他们的退缩,不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索,那么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都会受阻,那以后儿童处理外界事物的能力也会变差。

从童年早期的特点可以知道,我们首先知道,对于幼儿的管教,不能太严了,也不能放任不管,要适度的引导。其次,我们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积极的鼓励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

(三)学龄前期(性器期):3-6岁:

这一时期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逐渐地意识到了男性和女性的区别,不在于简单地标准。比如3岁以前的孩子可能会认为,女孩子就是留长头发的,穿裙子的一定不是男生,但3岁以后,他们会逐渐意识到性别的差异。这个差异一般情况下,首先在他们的异性父母身上发现。

弗洛伊德认为,这时的孩子会对异性父母产生无意识的性欲。这种无意识非常的原始和具有侵略性。因此,孩子们会感到这样是不对的,而选择压抑这种无意识性欲。

但弗洛伊德认为,压抑下的无意识并没有消失,而是变为了人的潜意识,并且将影响人的一生。大家可能并不会意识到,我们在成年后,选择伴侣的时候,非常受父母的影响。如果我们非常依赖异性父母,那么我们选择的伴侣往往和异性父母很接近。

而如果我们厌恶异性父母,我们往往选择和异性父母相反的伴侣。但这时,我们有可能变为厌恶的异性父母的形象。比如,一个女孩从小深受一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父亲的影响,她非常的厌恶她的父亲,于是她选择了一个温和的丈夫。但她在婚姻中却变成了父亲那样的角色,对婚姻的态度往往是悲观的,不会处理充分夫妻间的冲突,往往采用冷暴力,在婚姻或者恋爱中很难感受到爱,也不会对异性表达爱。

弗洛伊德根据此现象,创造了两个名词:

恋母情结:是指男孩对母亲的爱,而敌意父亲。

恋父情结:是指女孩对父亲的爱,而敌意母亲。

这一时期,父亲应该更多地对男孩表达友好,以吸引他们对男性的认同。而母亲应该对女孩表达友好,以吸引她们对女性的认同。而不应该对他们产生敌意,甚至刻意把他们往相反的性别方向培养。比如让男孩穿女性服装,让女孩表现得像个男孩。

他认为,这一时期,父母如果处理不好儿童的这两种情结,将来儿童对性的态度与感觉将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后来的心理学家对弗洛伊德的这种说法,大多数都持反对态度,因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于玄学,而缺乏科学证据。

但后来对同性恋的研究,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发现,同性恋者大都是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不好的父母角色示范。

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在经历了1-3岁的童年早期之后,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3-6岁之后,他们开始产生自主选择的意识。比如,在1-3岁时,他们大多不知道哪种衣服好看,或者喜欢哪种衣服,他们自己的审美爱好还没有建立。等到了之后,他们就逐渐产生了选择的意识,开始出现偏爱。

而这一时期儿童心理成长的主要的任务,就是获得选择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如果儿童能够自由的选择对自己而言有意义的活动,他们就能形成对自己的积极态度,并且积极地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

如果父母不允许儿童自己做决定,他们的潜意识内心就会对父母产生敌意,但这种敌意又和对父母的爱恋相冲突,于是儿童的内心就产生了一种负罪感、内疚感,这时他们做决定时就变得畏手畏脚。以后就可能会养成不喜欢主动采取行动,依赖别人为自己做选择的习惯,做事情缺少决断的勇气。

当然,父母在这时也不能让孩子无限自由地做选择,而是应该用友好的态度,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选择,而不是粗暴地阻止他们做出选择。

以上就是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怎么培养健康的心理成长过程。下期我还会继续为大家介绍学龄期儿童、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以及成人和老人的心理特点,想要了解我分享的心理学知识,请关注、收藏我,我将毫无保留的为大家分享优质的心理学知识。谢谢!

举报/反馈

轻松心理

675获赞 443粉丝
医学心理科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
杜超,精神卫生科 主治医师 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