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一台周五已经通知好的小儿麻醉正式开始了。
小孩儿进入手术间之前,负责术前访视的同事告诉负责麻醉的刘医生:这个小孩儿智力有一点问题,让刘医生注意一点。至于要注意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注意点。
【知识点】术前访视,是麻醉工作的一部分。通常情况,负责麻醉的医师在术前一天到病房查看患者情况,并针对病历中的各种检查结果制定完善的麻醉方案。手术量特别多的医院,麻醉科也可能派一个人完成所有的术前访视工作。
了解到患者是一个小儿,并且智力有问题,刘医生特地仔仔细细捋顺了一下麻醉方案,生怕麻醉方式或者麻醉药对小患者的智力产生影响。哪怕是可能会有影响的,也都要尽量避免。
由于小患者做扁桃体手术,只能选择全麻方案。因此,只能在具体用药以及麻醉环节把控上做努力。
这台手术,可谓细致到每一点:
麻醉前,让小孩儿母亲抱着孩子进入手术室的大门里面。大门里面,是一个缓冲带,再过一道门就进入手术室的走廊。而就在入口附近的第一个手术间,就安排给了这台手术;
准备麻醉时,刘医生再次确认麻醉机可以正常工作。并且,尤其检查了手控呼吸性能的完全正常。为了尽快解除可能发生的舌后坠导致的呼吸道梗阻,特意准备了口咽通气道、可视插管等设备。麻醉过程中可能用到的麻醉药,也准备得一应俱全;
进行麻醉时,刘医生手里拿着一贯麻醉药和护士一起来到了孩子身边。护士也是相当有经验,立刻扮演起了可爱的小姐姐,并用各种办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刘医生这边,则趁机在早已打好的静脉点滴里推了一些药。
几秒钟后,孩子的头歪向了一边。
见此情形,刚才还在逗孩子的护士瞬间化作大力士,一把抱起孩子就跑回了手术间。
将孩子放在床上后,大家各司其职:有的给孩子接上血氧探头等监测设备,有的给孩子解开扣子,刘医生则第一时间给孩子扣好了面罩并用手立即为孩子提供氧气。那个场面,就像是一场抢救现场。
是啊,孩子不同大人。大人可以几分钟不吸氧,但孩子几十秒不吸氧就会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因为,孩子的体重太小,根本谈不上有多少储备。
当第一口氧气顺利被捏入孩子的肺部之后,刘医生长舒了一口气。这样的孩子,他更不敢让孩子缺氧了。
当确认孩子通气没有问题之后,刘医生让大家先别慌,一步一步来。
刘医生让同事帮他给孩子推了一些肌松药、镇痛药之后,刘医生顺利为孩子进行了气管插管。
直到监护仪上出现规则的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后,刘医生又不放心地用听诊器仔细听诊了孩子的每个肺区,这才放心的固定导管和调整呼吸参数。
为了尽可能减少麻醉药进入孩子体内的量,刘医生催促外科医生加快所有不重要的操作步骤,如消毒铺巾。
手术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刘医生让外科医生及时告知手术的进程,以便准确掌控麻醉。
手术结束3分钟后,孩子的呼吸回来了。
又过了几分钟,孩子的眼睛睁开了。
见此情况,围在周围的同事几乎都要鼓掌庆祝了。
趁孩子还未完全清醒,刘医生抓紧拔管之前的准备工作,如吸痰以及准备拔管后的呼吸控制工具。
看到脑电监测数值明确提醒孩子的意识已经完全恢复之后,刘医生小心地拔除了气管导管。
拔除导管后,孩子发出来一声低沉的声音。那声音,似呻吟又似呼喊。总之,不像正常孩子那般哭喊。
【知识点】成年人苏醒后,麻醉医生通常都担心患者会哭喊。但孩子苏醒则不一样,麻醉医生喜欢孩子哭喊。哭得越凶,说明孩子苏醒得更好、呼吸越没有问题。这就像新生儿出生一样,孩子发出的哭声越响亮越好。
此时,大家才回忆起来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孩子似乎一直就没那么哭过。
结合孩子智力有问题的病史,大家各种猜测:有的说,孩子可能表达能力不行;有的说,孩子智力不行可能感情也不丰富;有的说,这样的孩子不知道害怕,当然不会哭……。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这时,护士长突然爆料:孩子平时不和妈妈一起生活!雇了一个阿姨,全天候照看孩子三年了。
听到这话,大家简直难以置信。因为,孩子也才刚刚三岁多一点儿而已,这个妈妈就舍得把孩子让别人常年带?
这里必须解释清楚的是,全天候指的是24小时。这就意味着,孩子充其量能见到妈妈几次,根本不可能得到妈妈的照顾、爱抚以及陪伴。
刚刚醒来的孩子,伸手抓向护士的胳膊。那情景,似乎是孩子的求救,无声的求救。不会哭,也许他以后也不会哭。世上,怎么有这么狠心的妈妈!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揭秘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
举报/反馈

麻醉MedicalGroup

29.1万获赞 2.9万粉丝
健康知识、急救知识和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
健康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