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安身立命,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理解天道规律,六十岁什么都能听得进,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逐句解释: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立志、志向。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习。小时候是被动灌输,还不懂得主动学习,十五岁以后懂得学习的重要了。

三十而立

立:站立、自立。

三十岁能够安身立命,站稳脚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

四十而不惑

惑:困惑、迷惑。

四十岁开始不再迷惑于外物,也不迷失于内心。有一种成熟和睿智。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上天的使命,或理解为天道、客观规律。

五十岁开始理解上天的使命,遵循自然规律,不再跟世界较劲。

六十而耳顺

耳顺:什么都听得进去,能容忍是非。

六十岁就什么都能听得进去,对也好、错也罢,喜也好、悲也罢,自己心如明镜,一切了然于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矩:逾越规矩、越过规则。

七十岁内心从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不会逾越规矩、打破秩序。

心得总结:

本篇是千古名篇,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会背诵。然而真正懂得的人,其实不多,或者说懂了能够参照去做的,少之又少。

孔子用这几句简单的话概括了人一生的追求,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人都按照孔子所描述的方式在成长。随着年纪的增加,对于孔子这几句话的认同会越来越多。少年不识孔夫子,再识已是中年人。

下面具体来剖析下这几句话的含义。

“吾十有五志于学”,孔子从十五岁开始立志于求学,开始懂得学识的重要性。这里的学识不只是书本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孩提时期还不太懂事,不懂得珍惜光阴,也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十五岁了终于开悟,有了人生的目标和志向。人一旦有了志向,就不再浑浑噩噩,就能够理解学习进步的重要性,这时不用逼迫就能自驱前行。

“三十而立”,人到了三十岁,正是安身立命的年纪。这时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有了赖以生存的方式,也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不至于领悟多少道理,但明白了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也有了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这句话容易被误会为三十岁事业有成、买车买房、结婚生娃,其实这个“立”,更多的是一种有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不再随波逐流、随风飘荡。

“四十而不惑”,这是说人到四十,不再困惑了。那什么叫做不再困惑呢?就是人到中年,经历了一些事物、明白了一些道理,不再困于心、惑于境。不困于心就是,内心不再惶恐纠结,不再那么在意失去和得到,能够从彷徨迷惘中走出来。不惑于境就是人到中年,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上有小、下有老、职场竞争残酷,人会感到无助,这时候能够做到处乱不惊,不被形势所逼迫。同时中年也是小有成就的年纪,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这时候能够保持定力,不被外物所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人到五十,知晓了天理循环,洞悉了事物的运行规律,懂得难以事事尽如人意,不再与自己和他人较劲。有一种历尽千帆和洗尽铅华的豁达与从容,开始与这个世界和解,开始与自己和解。五十岁,如果事业有成已经身居高位,如果普普通通那很难再风生水起。不如接受命运的安排,尽自己的努力把生活过好,不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的年级,人什么都能听得进去,什么都能接受得了。这不是糊涂,更不是软弱,而是心如明镜、内心澄澈。耳顺之年不再斤斤计较、不再快意恩仇,也不再气愤难平。对于是非曲直、美丑善恶了然于胸,对于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概都能容忍和接受。耳顺就是面对纷纷扰扰,保持微笑颔首和内心从容。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很高的一种人生境界。明白了这个道理,且能践行的话,那么就可以说真的活明白了。从心所欲,不是无所畏惧、胡作非为,而是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就是心无挂碍,没有惧怕、没有惶恐,也没有得失荣辱,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和从容。不逾矩,是不再违逆规则、不再超越礼法、不再违反自然,不是不敢,而是没必要,这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和自觉。总之,就是保持平常心,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附图:

举报/反馈

刀法如飞

8370获赞 1907粉丝
中年程序员的人生思考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