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国勘探队员在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石油是黑色的金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对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大庆油田的发现,离不开李四光的研究成果。让人疑惑的是,在日本侵华期间,日寇无论如何查找,都找不出大型油田,为何李四光始终坚信东北地区有油田?
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点个关注马上开讲!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于1889年,自小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私塾的老师。14岁那年,他独自离开家,来到武昌上学,填写入学报名单时,他不小心将年龄填到了姓名栏中,报名单不能随意涂改,他只得将“十”改为“李”,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就这样,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四光。
李四光非常勤奋,15岁时,他东渡日本,学习造船机械技术。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四光结识了许多思想先进的同学,了解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年幼的他立即决定剪掉长辫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1905年,李四光开始追随孙中山先生,他加入了同盟会,写下了自己的誓词,誓词中有这么一句话: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短短的几个字,足见李四光振兴中华的决心,作为当时同盟会里年纪最小的成员,李四光深得孙中山的重视,他还特地给予了李四光八个字: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以此勉励他积极向上。
1911年,李四光担任了湖北军政府的实业部长一职,后改为实业司长。同年,窃国大盗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李四光一怒之下,辞去了实业公司司长一职。1913年,李四光远渡英国留学,在这里,他先学习了采矿技术,又开始钻研地质学,并取得了硕士学位。在英国学习地质学的这段时期,给李四光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后,李四光开始担任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并于三年后,取得了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直至1971年逝世,李四光从未停下过地质研究的脚步。他一生的研究成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新中国建国以前,由于国家战乱不断,加上经济、工业水平有限,他的研究基本都是在理论上的,对于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用十条标准将蜓科区分开来,既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又减少了复杂的文字描述,让鉴定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也正是因为这个成就,让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比起自然科学,地质学才是李四光真正发光发热的舞台,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写下了《冰期之庐山》一书,到了四十年代,他再次对贵州高原、湘西、川东等地的冰川进行了调查,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让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冰川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0世纪20年代中期,李四光创立了崭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这门学科将力学与传统的地质学结合到一起,通过追索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对地壳构造和运动规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对中国来说,李四光在地质力学上的研究成果中,最大的就是对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而日本只是一个由岛屿组成的弹丸之地,他们侵华除了掠夺土地之外,更重要的是掠夺土地下的资源。在日本侵华期间,他们耗时三年,几乎翻遍了东北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几个不具备开采价值的小型油田之外,几乎是一无所获,因此,中国被扣上了一个“贫油”的帽子,但李四光却不这么认为。
1953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开始,石油作为“工业血液”,是国家想要进行工业发展离不开的条件,毛主席曾说过:
“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啊 !”
但当时的中国受到了“中国贫油论”的影响,对开采石油十分没有自信,中央陷入了纠结,是自己开采呢,还是走炼油加工的路子呢?
在这个时候,李四光站了出来,他坚定地告诉毛主席和周总理,中国油气资源的蕴藏量十分丰富,现在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大力开展在全国范围内的勘察工作,找到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
随即,他以地质部部长的身份,向中央递交了在中国找到大型油田的担保书。李四光的这些举动给予了中央极大的信心,并且得到了中央的支持。
石油的形成环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较为常见的海相沉积地层,这种类型的石油是在海洋环境下,由海洋生物的残骸和火山灰等尘屑形成的。在当时那个年代,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油气田都是在这种地层中被发现的,往往都是先发现了一个油苗,随后顺藤摸瓜找到油田。
因此在当时,日本和中国的勘探员,都是从这个方向勘探石油的。但东北的地层中并没有发现海相沉积地层,因此国内外的勘探队才会一致认为,中国东北是没有油的。
而另一种类型,则是在当时还十分罕见地陆相沉积地层,也就是中国东北的地质类型,在当时,国外的学者普遍认为,陆相沉积地层是不会产生石油的,既然如此,李四光为什么这么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找到油田呢?自信来源于经验和实力,李四光经过调查,对大地构造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看法。
1954年,李四光在石油报告总局的会议上,谈到了对中国石油勘探前景的想法,报告是这样开头的:
“大家知道,我对大地构造是有些特殊的看法,因此我要求专家和同志们给我一些耐心。”
随后,李四光从石油生成的条件入手,讲述了自己为何会认为中国有油田的理由。李四光指出,石油形成的条件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也需要一个深度合适的区域,同时,还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岩层中的化石,看出岩层中所含有机物的数量和沉积的情况。其次,他认为,想要搞清楚流质在岩层中的运动方向,就需要研究各种地质构造中,岩石颗粒的排列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和勘探,李四光已经列出了几个可能形成石油的地区名单。首先是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西部、西藏高原北部等地皱褶不过于强烈的地区。其次是鄂尔多斯地区与阿宁台地区。最后,他强调:
“华北平原与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进行的,华北平原往南到两湖地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应组织力量进行摸底。”
从李四光的报告可以看出,他并没有遵循“海相”与“陆相”的传统概念,而是打破了常规思路,从石油的形成条件和构造入手。在他看来,只要有合适的沉积条件和能够保证液体流动的构造条件,无论是陆相还是海相地层都能形成石油。和传统的,先找到油苗再找油田的顺序不同,李四光认为,应该先找油区,再找油田。
就这样,中央按照李四光的建议,将寻找油田的重点区域放在了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和鄂尔多斯与六盘山六个地区,同时,还组织了勘察小队,重点对松辽平原展开勘察工作。
1959年9月,新中国十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勘探队在松辽盆地发现了第一个油田,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地层特征正是罕见的陆相沉积地层。作为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的发挥一直很稳定,连续20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累计产油已经达到了2.86亿吨,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益。大庆油田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一举摘下了“贫油”的帽子,还证明了李四光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先进且正确的。
李四光对中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石油的勘探方面,早在1954年,他就曾提出,要在寻找石油的同时,寻找放射性铀。以李四光的研究成果为方向,覃慕陶、田玉书等勘探人员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
截止“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发现的铀产量已经足以支持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李四光的研究成果对新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