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云鹤 发自北京
“鼓励从农村走出去且已退休的人员回村发挥‘余热’,打造新时代‘乡贤’,弥补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在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介绍,今年他准备提出一份《关于鼓励退休人员回“老家”发挥余热 打造新时代“乡贤”》的提案。他表示,乡村振兴最核心、最基础的是“人才振兴”,但在城镇化大趋势下,农村人才流失加剧,且返乡回流渠道相对不畅,导致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不牢。而我国每年有大量原本来自农村的退休人员,他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有“落叶归根”的情怀,是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是补充和强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
麦康森认为,鼓励退休人员回乡有很多可行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告老还乡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在古代,官员的“告老还乡”“荣归故里”、战士的“解甲归田”都是社会常态。在当代,虽然我们的“乡土社会”正逐步被“现代社会”替代,但乡土观念仍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特别是现在很多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出生的,乡土情结依然很重。
其次,退休人员具备回“老家”发挥余热的良好条件。一方面,这些退休人员大多有知识、有阅历、有能力、有资源,干事有办法、有门路,完全有能力带领父老乡亲搞建设、搞发展,走向共同富裕。
三是很多退休人员在“老家”有较高威信。退休人员是本村本土的“老家人”,在群众中一般都具有很高威信,他们私心少,与村民利益纠葛相对较少,具备较强的团结力、凝聚力,可以把老乡组织起来一起干事创业。
“目前来看,年轻人因工作、思想差异等原因回乡相对困难,退休人员回乡相对约束因素较少,较为容易可行。”麦康森说。
麦康森表示,不过退休人员回乡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很多农村人才离开后到城市安家落户,在农村的土地和宅基地都已经没了,回村购买房屋因不是集体组织成员而难以受到法律保护;如果租赁,又会因房屋老旧、舒适度差、重新装修费时费力费钱且租约稳定性差等因素,影响长期居住的意愿,处于无房可住、无地可种、无业可创的状态。在医疗保障方面,也还存在“异地”衔接能否直接结算等问题。
如何吸引更多的退休人员回乡,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将鼓励退休人员回“老家”发挥余热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议由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联合研讨出台相关文件,组织实施“反哺”工程,积极搭建平台,鼓励退休人员回“老家”充分发挥自己特长,采取适当的方式参与到新时代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和文化、卫生、教育、慈善等工作当中去。
二是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破除法律和制度层面的阻碍。建议全国人大法工委会同国家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人社部、司法部全面梳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层面中存在的阻碍退休人员回乡的不利因素,通过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等方式,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乡贤回归创业奖励补贴政策,破除宅基地、医保、创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三是树立宣传一批回“老家”帮助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新乡贤”。要大张旗鼓鼓励退休人员回“老家”发挥余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树立宣传一批不忘初心、造福乡里、成绩突出的“新乡贤”,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退休人员以及从村中走出的“能人”“达人”“贤人”回乡造福。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48万获赞 216.6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