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圈里,不少学者多次听说过影响因子,也避免不了与影响因子打交道。如今的影响因子已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从事学术或相关活动的人,以至于几乎没有人可以说它不重要,大多数学术人员或机构都已经无法忽视它的存在,甚至在国内影响因子已经成了学术评价、学生毕业、职称评定、文献研究、期刊评价等等的重要指标,那么到底什么是影响因子呢?
什么是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
“计算方法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一定比影响因子低的期刊水平高吗?
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但影响因子的判断也不是绝对客观的。不同专业对应的期刊杂志的影响因子差别很大,综合类的和专业类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别也非常大。比如说,一个综合类的期刊,因是大类,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影响因子就高;而比较小类的冷僻的专业,因为研究的人本来就少,被引用率就低。
影响因子多高算高呢?
目前国内影响因子最高的是10.526,一般老师们发表论文,影响因子在5分左右就不错了,如果高于10那就非常了不得了。影响因子是否高是要相对比较的,在同专业同范围的期刊里,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一般我们发的都是零点几的。
影响因子高=学术能力高?
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术能力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能力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5.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2.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对学术能力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
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0.1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
决定影响因子的因素有哪些?
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决定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论文因素: 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
(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发表论文数)、类型等。
(3)学科因素:如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以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
(4)检索系统因素:如参与统计的期刊来源、引文条目的统计范围等
(5)名人效应的影响
使用影响因子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注意文章类型:JCR列举的杂志文章类型包括论著、综述,而编辑文献、来信、新闻和会议摘要,由于引用机会非常少,所以并不计算在杂志论文数量。
注意杂志发行方式改变:如果一个杂志论文数量突然发生改变,作为反映杂志文章平均引用的影响因子会发生很大影响。例如某一年数量突然增加,那么次年的影响因子会明显下降。因为论文的平均引用在发表后第2年比第1年多,而新增加的论文只计算第一年,那么平均引用必然受到影响。
杂志更名:如果一个杂志更名,那么当年的影响因子将为零,因为计算影响因子是既往两年的文章,而改名后无法记录过去的文章,则计算值为零,只有即刻影响因子(用当年数据)。即使到第2年的影响因子也使用过去一年的文章,影响因子也会低于实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