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明代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十团营等军事名词,这些都是明代驻守在北京一带的部队,即“京营”。可能不少人对这些制度尚不是那么熟悉,所以御史整理了一些史料,重点来介绍明代的“京营”。
明初时期的三大营
洪武初年定天下训练军士以卫京师,而置京营。当时在南京内外建大小二场,分别训练48卫兵士,隶属于元帅府。不久,朱元璋又将训练的兵士重新改编,称为五军营。
五军营即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改隶都督府。至洪武四年,京营的总数为207800余人。五军营的建立有几个优势和特点:一是“一军有变,四军足制”;二是“彼此相形,争先策鼓”;三是“分数化一,行伍不乱”。这都是朱元璋长期身处行伍之中,习于兵事而建立的行之有效的规制。
成祖朱棣继位后在遵行洪武旧制的同时,又对京营加以扩充,将原来的48卫增至72卫。此后又渐次设立了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这三营统称为京军或京营。各营具体情况如下:
1、五军营
五军营乃洪武旧制,朱棣将其扩充为72卫。永乐八年二月,成祖亲自率领步骑五十万北征雅失里,分步骑为五军,即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
二十二年形成定制:除在京卫所军士外,每年还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等都司兵十六万轮番到京师操练,称为“班军”,隶五军营。
2、三千营
三千营是成祖创设,起初是以边外降丁三千人立营,故名三千人,但实际人数远远超过三千。此营分五司,一司掌大驾龙旗、宝纛、勇字旗、负御宝及兵仗什物上直官;
二司掌左右二十对勇字旗、大驾旗纛,金鼓上直官;三司掌传令营旗牌,御用监盔甲、尚冠、尚衣、尚履什物上直官;四司掌大驾勇字旗、五军红盔贴直军上直官;五司掌杀虎手、马轿及前哨马营上直明甲官军、随侍营、随侍东宫官舍。
3、神机营
神机营亦成祖所设,当时征交趾,得火器法,力营练习。营官设置与五军营相同,掌操练神铳、神炮等火器。根据五军营营制,分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为五军。
另外,又编有马五千匹,因是都督谭政之马,故时称“谭家马”。这些骑兵另置中营,作为神机营的组成部分。
和平时期,五军营操练营阵,三千营操练巡哨,神机营操练火器。若遇皇帝亲征,大营居中,五军营分驻,步兵在内骑兵在外,最前面的为神机营,神机营外设长围,周长二十里,浩浩荡荡,十分威武壮观。
除了三大营,皇帝的侍卫亲军还有锦衣卫和十二卫亲军。御马监又有武骧左卫、武骧右卫、腾骧左卫、腾骧右卫,称为“四卫军”。
永乐时期,京营的总人数达到七十多万,永乐、宣德时,成祖、宣宗分别六次北征蒙古,以及永乐时征安南、正统征麓川等,都是以京营兵为主力。这也说明,至永乐以后,京营的规制趋于健全和完善。
明中期的团营、东西官厅
朱棣将京营扩充为三大营,使得京营的战斗力得以提升,但同时也违反了朱元璋制定的不许以内官掌兵的祖制,朱棣在京营中设置内臣提督,也为后来埋下了隐患。
正统年间,太监王振势力膨胀,对京营的干预与日俱增。王振好大喜功,纵容英宗亲率五十万京军,北征也先,终于酿成土木之祸。这一重大变故,使得“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恐慌,上下无固志。”
英宗被俘后,也先率军进犯京师。皇太后命郕王监国,以于谦为兵部尚书,统帅诸军,加强京师防务。
于谦鉴于京营几尽陷没的现实,在诸营中拣选马步精锐十万,分为十营集中训练,称“十团营”。那些未入选的原三大营军士,仍归本营,称为“老家”或“老营”。至此,京营的制度为之一变。
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一反景泰之政,裁撤十团营,沿永乐旧制设京军三大营。宪宗继位后又复立团营,从五军、三千、神机营中,精选壮勇十二万,分为十二营团练,名为“十二团营”。
十二团营其营名分为:四武营分别是奋武、耀武、练武、显武;四勇营分别是敢勇、果勇、鼓勇、效勇;四威营分别是立威、伸威、扬威、振威。
正德元年,武宗命选官军在东官厅操练。七年十二月,武宗先后调动九边突骑家丁数万人,名为“四外家”,又从十二团营中挑选精锐在西官厅操练。至此,京营中又多了两个编制,即东官厅、西官厅。
世宗以后京营形成定制
世宗继位初期,仍维系十二团营和东西官厅的旧制。但自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俺答大肆入侵后。首辅严嵩以及兵部、吏部等官员痛陈京营之弊。其后,朝廷商议京营的兴革。
同年九月,嘉靖帝下令裁撤十二团营和东西官厅,恢复永乐时的三大营旧制,改三千营为神枢营。至此恢复之后的三大营为: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
尽管在制度上做出了一些调整,但京营的战斗力以及旧弊并未没有多大改观。万历初年张居正秉政,京营的情况略有起色。然而万历皇帝厌恶政务,张居正去世后,京营军政日渐废弛。到了天启年间,京营更是不堪。
崇祯皇帝继位后,试图扭转危局,诛杀魏忠贤之阉党,撤除了监军宦官,但没过多久,又信任和依靠宦官。至此,京营军务又尽归宦官掌握,直到明朝灭亡,京营之制再无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