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838 字

阅读时间5 分钟

本文章节:

01、看过很多医生,但就是治不好

02、为什么有名的专家口碑不一?

03、顶尖的专家不一定能治好孩子

04、用这种方式,不找顶尖专家也能康复

01、看过很多医生,但就是治不好

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当父母的往往也成了半个病人,他们严重焦虑、彷徨、无助,本来生活里的一切乐趣都失去了色彩。

很多患者家长一开始还比较镇定,想着孩子既然病了,那就看病呗,而且很多孩子的初期症状不算严重,父母以为吃点药、做做心理治疗就好了。

但事与愿违,很多孩子在当地医院看不好,吃了药可能症状好一些,但反反复复;

有的吃了药症状明显改善,孩子或父母自行停药。可后来,孩子遇到一些负性刺激,病情反复并再服用药物时,效果却不明显了,甚至诊断变严重了;

有的则服用药物后一点效果都没有,还可能出现各种副作用。

这时,很多父母怀疑当地的精神科大夫水平不行,要找更好的,”那就带孩子到省会城市去,到北京、上海去,找全中国最顶级的医院,找最顶级的大夫,我就不信这病治不好”。

但北京、上海的权威专家也有很多,带着孩子过去一趟也不容易,于是很多家长会提前上网查,加入病患群,看看哪个大夫的口碑更好。

但父母们又困惑了:

为什么对于同一个有名的专家,治同一种精神疾病,大家会褒贬不一?而且,很多人说去看了国内顶尖的专家,最后也没治好!

有的家长没提前了解,或者决定先不管别人说的,带孩子去看看再说。结果孩子看了北京、上海好几个顶尖专家,药吃了不少,但效果还是不理想。一家人在外折腾了那么久,疲惫不堪,也没达到期待,孩子再也不愿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些找了顶尖大夫也没治好的患者,到底问题出在大夫的身上,患者的身上,还是患者家长的身上?

连国内顶尖的大夫都看不好这个病,那孩子还有救吗?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解答这部分家长的困惑,并希望帮助大家更加理性、深入地理解背后的原因。

因为,这样才能更快地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少走弯路,加快康复。

02、为什么有名的专家口碑不一?

首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在国内大名鼎鼎的精神科专家,治的是同一种疾病,但有的患者家属说其“妙手回春”“仁医仁术”,有的患者则说“看了也没什么用”“越治越严重”?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患者在生物学层面的个体差异。

在目前的精神科临床中,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而国内顶尖的精神科专家之所以有名,其中有部分人就是因为药物治疗经验非常丰富、水平高。

可是,每个患者对精神科药物的敏感度、适应性、副作用反应都是不同的。有些患者在服药后很快就起效了,有的则迟迟没有明显效果;有的患者出现的副作用轻微,有的则副作用严重,甚至反过来更加影响生活。

那身体的反应不同,效果不同,患者们对专家的评价自然就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要问了,精神心理障碍的药物治疗有试药的过程,那这个药不合适,专家不是还可以调药吗?

这说得没错,但未必所有患者、家属都能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个体对于药物的反应是有差异的。他们可能看了2、3次,觉得效果不佳,内心不满,就不再来了,专家都还没来得及调药。

第二,每个患者的家庭情况不同,社会支持体系不同,病情不同。

有些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其父母意识到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康复很重要,也意识到过去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所不妥。

于是他们积极地学习相关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开始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都有明显改善。

这种做法本来就会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缓解情绪症状,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孩子就能恢复得更快。

可有些患者则没那么幸运,他们的家庭关系可能比较复杂,存在很多矛盾,父母的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的意识比较弱。有的父母可能还在无意中继续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导致孩子的情绪剧烈波动。

那就算药物有一定效果,也被这种家庭冲突、负性刺激所抵消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精神科专家的水平不行,或者孩子吃药不行。

另外,对于同一类疾病,比如两个患者得的都是抑郁症,但他们各自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是不同的,程度不同,数量也不同。另外,两人是否共病成瘾、强迫症等其它精神心理障碍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人格异常”的程度往往也有较大的差别。

有的患者只是“偏执型人格改变”,有的患者则达到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程度,而这方面的康复通过药物治疗、常见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难以解决的,何况很多精神科大夫并未意识到“人格异常”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患者、家长对于复发存在不理性的看法。

很多患者在服药见效、病情逐渐稳定后,日常生活、学习有所恢复,孩子、家长都非常高兴。

可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何况很多孩子得病的同时还有学习障碍。就算其情绪稳定了,但学习效率还是有所欠缺,容易在学习上遭受一些打击。

也就是说,很多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遇到负性刺激事件,有可能来自学习、人际关系、互联网,或意外事件等,然后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

其实在康复过程中,这种波动是正常的。有的父母懂得理性、科学对待,很快就把孩子安抚好了,并引导孩子积极去解决。他们会有一定的担心,但不会认为这是复发。

可有的父母则很焦虑,甚至父母本身也是精神障碍患者,马上就开始灾难化思维,以为孩子复发了,接着质疑之前看过的精神科专家的水平。他们又不懂科学应对,反而可能进一步刺激了孩子,孩子越来越严重,最后精神再次崩溃,真的复发了,父母自然就更加否定之前的精神科专家。

也就是说,患者在康复期出现波动时,背后往往有心理社会因素,而且很可能是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这不能一味归咎于专家和药物治疗。

另外,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规范服药(不擅自停药、减药等),是否同时有心理、运动、营养支持等辅以治疗,所接受的心理治疗是否专业,很多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康复效果。

所以,孩子接受了顶级精神科专家的药物治疗,如果病情明显改善,我们不能认为这都是药物治疗和专家的功劳;而如果病情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恶化,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专家水平徒有虚名”或者“药物治疗无效”。

父母要在深入掌握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基础上去理性分析,过于简单的归因会导致孩子和父母忽视了精神心理障碍背后深层面的问题,比如叠加性心理创伤的修复。

一旦治疗不顺利,还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孩子甚至一听到“专家”或者“水平高”就会本能般地反感,最后拒绝一切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完全自我封闭起来。

03、顶尖的专家不一定能治好孩子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父母带着孩子找国内最顶尖的精神科专家,就能治好孩子的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

又或者父母有资源、有条件,在国内搞不定,那就带孩子出国,找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好的精神科专家,是不是就能治好?

答案非常明确:不一定。

而且除了经济成本之外,这个过程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孩子的病情可能不断恶化、发展,反而耽误治疗时机。

父母要明白临床治愈彻底康复的区别。

在医学上,临床治愈是指病人患有疾病之后,经过临床的一系列治疗后,症状得以消失。

对于精神心理障碍来说,就是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症状基本消失,基本的社会功能恢复,这就是意味着临床治愈了。但不一定代表实现了撤药、社会功能完全恢复到患病前。

而且,主流精神科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属于“慢性疾病”,虽然我不认同,但国内外精神医学都认为,即使患者在某个阶段达到了临床治愈,后续也有一定的复发风险。

这就跟父母理解的、所希望的“彻底康复”有很大区别了。

父母希望孩子能症状全消,药物撤掉,正常地生活、学习、工作,跟家人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且还要积极向上。总之,父母希望孩子不但要变回以前优秀的样子,而且最好更优秀。

这种期待对于目前的精神医学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国内外都一样。如果讲得再深入一些,这是由精神医学目前的学科局限性决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临床医学里的很多学科发展得非常快,研究很深入,比如最常见“内外妇儿”科室,很多常见病的病因已经非常明确,治疗手段也很有针对性,甚至发展到“精准医学”阶段,药到病除。

但对比起来,精神医学还很“落后”。就拿抑郁症来说,这也已经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了,发病率越来越高。但主流精神医学还是没搞明白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只能主要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来治标,而不是治本。

因此,精神医学的学科局限性决定了主流精神科专家的诊疗水平“天花板”,这是短期内都难以改变的事实。

我们晴日心理不属于主流精神科,我们长期秉持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主要通过系统化的深度心理干预来解决病症。

我们通过临床心理干预,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绝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当然,这个发现目前仍未得到主流精神医学的认可。但很多患者父母对此认可,他们尝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都发现行不通,认为“心病还须心药医”,应该从心理上去解决深层次问题,孩子才能真正康复。

既然是这样,那是不是找顶尖的心理治疗师就可以治好孩子?

整体上,专业的心理治疗是可以缓解精神心理障碍的。但这跟“整体上,精神科药物治疗是有效的”是一个道理,有效并不等于可以彻底康复。

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流派都主要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未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就算是现代医学最认可的心理治疗方式——认知行为疗法(CBT),乃至发展出的正念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大部分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只能针对患者、家长能想起来的、意识到的事件和感受进行处理。这难以处理孩子早期遭受的、虽已忘记但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

可这部分病理性记忆,就是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根源。所以,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难以高效解决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愿意的话可以尝试,但父母要提前引导孩子适当降低期待值,理性对待,不然容易遭受到二次伤害。

还有,知名度高的精神科专家并不代表其临床诊疗水平高,临床实践经验丰富。这就好比很多知名度高的外科医生是专注于搞科研,但真正临床实践经验少,开刀技术并不佳。在很多医院里,某外科专家的开刀水平到底高不高,麻醉科医生是最清楚的,其他科室的医生往往不了解,只知道这专家名气很大。

精神科专家也是一样,很多知名专家擅长做科研,发表了多篇有含金量的学术论文,经常出席学术座谈、研讨会等。但其临床用药经验不一定比得过知名度稍低的精神科医生。

对于这一点,父母在找专家前,最好多了解其履历和经历,有助于更好地判断。

04、用这种方式,不找顶尖专家也能康复

上面分析了主流精神科和心理治疗的局限性,不知道父母们看了会不会很悲观:既然找顶尖的专家都治不好,难道孩子这辈子就这样了?

当然不是!

找顶尖的专家,不一定能治好孩子;但反过来说,不找顶尖的专家,不代表孩子就治不好。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建议,如果家长能积极去做,孩子更有可能加快康复:

第一,比起找顶尖的精神科专家,更重要的是找孩子所信任的精神科专家。

很多父母寻求医疗资源时,总是自顾自地上网搜索、做决定,从未想过询问过孩子的意见。

其实,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孩子又是“数字星球的原住民”,他们得病之后自己也会上网查,而且可能查得比父母更深入、仔细。

父母最好询问孩子意见,如果孩子认可某些精神科大夫,现实条件也允许的话,父母最好带孩子去就诊。

这往往能起到较好的疗效,因为孩子对大夫的信任度就能起到安慰剂效应。即使效果没有孩子想的那么好,父母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也能给孩子心理抚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亲子关系。

第二,父母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就过去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真诚道歉,有意识地改善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这相当于一场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父母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试着分析孩子的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背后有哪些叠加性心理创伤,然后有意识地修复。

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改善就是一种修复。此外孩子可能还遭受过来自校园、社会、互联网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父母可利用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及积极引导,与孩子深入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

希望父母不要把孩子康复的希望都寄望于精神科大夫身上,更不要以为只要找到顶尖专家,孩子的病就会好。父母及时意识到这一点,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孩子仍有机会渡过磨难,晴日归来!

#知识创作官#
举报/反馈

晴日精准心理

402万获赞 28.4万粉丝
·精准精神心理学家何日辉·专注于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准化、高效化康复·分享深度催眠下, 精准心理干预的颠覆性发现, 避开家庭教育的“雷区”, 助孩子心身健康,成人成材!·联系我们:私信沟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