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和83年出生的韩寒和郭敬明,绝对是80后文化现象的代表人物。作为80后的文化符号,这两位青年作家出身的80后偶像,作为80后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一代人青春的代表。当年韩寒和郭敬明才华横溢,两个人凭借着小说《三重门》和《梦里花落知多少》横空出世,后来韩寒开通博客,俨然是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观点犀利,敢说敢当。然而将近20年过去了,纵观当下,回首过去,曾经那个不可一世的少年,如今已经是不惑之年。
除了文学之外,韩寒和郭敬明也涉足了许多其他的行业,其中包括娱乐圈、赛车圈、电影圈。但是因为两人身体素质的差异,郭敬明和韩寒最相同的地方,在于两人都有过娱乐圈的经历,而且混迹于娱乐圈,貌似是两人在成名多年后,不约而同的选择。很多人不明白,曾经以文化自居的少年,以笔为剑的偶像,为何会在多年后,进入了弥漫着铜臭味道的娱乐圈。这种想法也很自然,如果放在20年前,也算是理所应当。不过作为80后的周游君,在某种程度上也理解韩寒和郭敬明的选择。
我们回想,在20年前,80后都还是刚刚20岁不到的青少年,这时候我们对人生充满了憧憬,对世界充满了期许。那个时候,在我们的内心潜意识里,貌似未来的世界都是我们的,在这份意识里又有多少人生的梦想在召唤我们。所以这个时候的韩寒在辍学的时候,给自己的老师留下了轻蔑的一笑,而郭敬明则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报刊杂志。青春少年,不同凡响,梦境岁月,也弹指一挥。
这两个偶像,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社会的公众视野里。韩寒的是放荡不羁,言辞犀利,郭敬明则是空虚缥缈,美轮美奂。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而80后们的文化符号和前辈后自然有了一些区别。在韩寒和郭敬明之前,流行文学的代表人物是金庸、古龙、琼瑶。要说内容的含金量,其中尤以金庸的最为正统浩瀚。但是在文学上韩寒和郭敬明又不承接金庸等人的成就。和这些大师人物相比,韩寒和郭敬明充其量只是打着文学幌子的明星而已。
也许曾几何时,他们也渴望着能够沿袭大师们的文化传统,至少有一段时间,许多读者在韩寒的文字中,多少读出了一些鲁迅的味道。然而一个人的成就,一个人的外在表现,除了他本身的个性之外,还需要有环境的衬托。韩寒和郭敬明既然是80后的代表,在他们身上,也自然有80后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
80后在一个阶段,看似是桀骜不驯,一度喜欢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欣赏港台明星,追日韩文化。但是我们要知道,80后的群体,依然摆脱不了客观的人生轨迹。如今最小的80后也已经三十而立,最大地80后,已经年过40。这些人,历经岁月的系列之后,早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青葱少年。他们随着岁月的侵蚀,慢慢的成长和成熟。甚至有些人已经有了沧桑感。
而郭敬明和韩寒等人忙着做些什么呢?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们已经鲜少的从事文字工作了。这两个人几乎不务正业的成为了电影导演和赛车手等多个身份。他们由于名气在外,所以无论做些什么工作,都已经被冠以偶像和明星的身份。在一段时间里,两人的工作质量还是比较值得肯定,但是在成就了一番事业之后,韩寒和郭敬明的事业也渐渐有了颓势。
原因何在?在娱乐圈,要想混出名堂,除了要有辨识度,还要有一群忠实稳定的粉丝。但是韩寒和郭敬明的追随者们,如今也已经成熟,成家。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会去追求曾经的两个青葱偶像吗?显然这种认同感会有不少降低,那么韩寒和郭敬明就没有市场了吗?也不少,至少他们还积累了一些90后的粉丝群体,但是这些粉丝群体们很快就发现,这两个上了年纪的偶像,思想上比他们的认识要落后不少。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韩寒和郭敬明的个人魅力在迅速衰落,而他们的这种衰落,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寞,以及一代人的逐渐成熟。在历史上,有些文化是永恒的,这些文化特质的是和正统文化相呼应,或者有延续。再有一种就是郭敬明和韩寒所代表的潮流文化,这些人自身有一定的才学,但是他们的恃才傲物,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年人的年龄符号,而这种符号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演进。
所以后来郭敬明和韩寒开始转型做导演,他们依然能够吸引一些粉丝买单,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两人的玩票性质太重。他们成为影片的导演,一定程度上也是影片宣传的噱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认真对待电影态度有限。由此,虽然影片被冠以韩寒或者郭敬明执导,但是在一些关键的创作因素上,他们仍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做支撑。古人说术业有专攻,但是郭敬明和韩寒的“术业”貌似太过于分散。
这也是他们长大的表现,也许真的有过一个时间段,他们创作电影或者赛车,也都是梦想的延续,但是如今他们长大了。他们开始承担个体或者家庭的责任,这时候,他们的行为开始从艺术化而演变为商业化。他们的选择,也代表了大部分80后的成长处境,在历经了20多年的社会冲击之后,80后群体开始变得务实、成熟。
铅华洗尽,归来我们已不是少年。郭敬明和韩寒所代表的80后文化符号的衰落,是整体80后群体成长、成熟的表现。那些不羁的往事,早已经随风飘散,而曾经的偏偏少年,如今有了大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