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金大坚,济州人,地巧星,绰号玉臂匠,列梁山好汉第66位。他是文职将领,掌管梁山兵符印信。招安后参与征辽、打田虎、灭王庆等征战,后留在京师,被宋徽宗安排在御前听用。
金大坚,确切地说是个匠人,是善刻碑文的石匠。但他不是一般的石匠,而是一个很有名气的石匠。还有一点,就是他不仅善刻石,而且善刻印章,这就和一般的石匠不同了。一般石匠可能只擅刻工,未必写得好。而一个善治印的人,文字肯定差不了。要不然,宋徽宗也不会把他留在宫中使用。说到这里,我们就该称他为雕刻艺术家或金石艺术家了。《水浒传》有一首诗,很能体现作者对金大坚的赞美之情,诗曰:“凤篆龙章信手生,雕镌印信更分明。人称玉臂非虚誉,艺苑驰声第一名”。
金大坚原本是济州城里的居民,没有多大的理想,没有多高的奢求。他以刻碑为生,凭那精湛的技艺和响当当的名望,挣些钱养家糊口,过着小康一样的生活。他自然安分守己,不可能有其他的奢望,更不想打破平静的生活。但,正是这可被利用的手艺,使他的命运随着吴用的思维发生了改变。
金大坚是被赚上山的。宋江发配江州,酒后在浔阳楼写了反诗,被黄文炳告知蔡九知府抓住把柄判以死罪。蔡九写信给他的老子—当朝太师蔡京,请示是解到京师还是就地处决,并派日行八百里的神行太保戴宗送信。戴宗行至梁山泊时被朱贵酒店拿获。为救宋江,吴用出主意造假信欺瞒蔡九,自然想到了他的相识萧让和金大坚,因为他们二人可以把信造得以假乱真。金大坚是金石高手,又看过蔡京手书上的印章,制印也是没问题的。
吴用派戴宗去济州城里找到萧让和金大坚,谎称请他们去泰山刻碑,并每人先付五十两银子。两人信以为真,没想到在半道就被梁山将强行“请”到山上
但,这个事还是出了差子。吴用忽略了蔡京给儿子写信不可能用名讳印的惯例,被黄文炳看出破绽,何况印刻的是蔡京当翰林时使用的,已经做了宰相的蔡京不可能再用翰林时的印信。如果只写信不盖印倒或许能蒙混过去。用印信,是晁盖先说的,但也不怪晁盖,因为吴用说自己筹划到了,可以去请金大坚。可见,这次失误,主要应当算在吴用身上。 金大坚的印章,仿制得没问题。
假信没有骗过蔡九知府,宋江的灾难就大了,并且还连累了戴宗,他也被判处斩。梁山泊没办法,只得组织头领们去江州劫法场,新到梁山的萧让和金大坚也都参与了这一营救宋江和戴宗的战斗。
作为梁山的头领,金大坚主要还是发挥自己的特长,负责兵符印信的制作。随军出征时,基本上也是这样。胜利后刻碑勒石,就让金大坚做。石匠做的是技术活、精细活,他们的活,一般人做不了。要想把这种活做好,除了要跟好老师学习外,还需要自身的聪明才智。否则,刻治的石碑就不可能被人们欣赏。正是由于如此,金大坚经常被人请去打制石碑,他的名气是相当大的。
但是,金大坚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匠人,他比一般石匠多出来的,便是印章的刻制。制碑和制印兼善的人,是很难找的。其实,在宋代的时候,印章不像明代以后那样大量的使用冻石,一般的文人也以刻制。那时主要使用金属等材料制作,所以,专业性很强,是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去做,其他人不太能做,包括石匠也不行。那时,最多的,就是文人写字,由工匠去制作,比如苏东坡就有这种情况。或许是《水浒传》的作者忽略了宋代和明代印章材料上的不同,便随兴安排金大坚刻碑之外还可以治印。或许是施耐庵只用金大坚、萧让是这类人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或者108将的限数,使得作者不便在石匠金大坚以外再写一个专会治印的人物。反正,在作者笔下,金大坚就在成了一人既会刻碑,又会治印的能手。这便在金大坚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能工巧匠”四个字。
金大坚不是战将,一般不用在两军阵前冲杀,只在军中服务就可以了,所以,梁山将死的死,伤的伤,但金大坚却能安然做事。这正是有特殊专长者的特点。金大坚从一介平民到梁山将领再到朝廷职员,靠自己的特长吃饭。在济州时他安于家居,在梁山时安于山寨,留在东京又安于官府。工匠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不同的人、不同的境况导致他们依靠不同的阵营。他们有利用的价值,又安于从被利用中获得生活来源。他们虽然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却有难得的平安与自如。
当代作家陈进轩也看出金大坚是个人本分、艺多巧的,认为,他参加给蔡九知府造假,只是一时为了救宋江,并且还是应了吴用的要求做的。而金大坚本人,绝非一味作假的作风,这才符合这个英雄人物的个性。他在创作的新编故事《吴学究求救圣手玉臂匠紧辞刀工》中,便写吴用为救受冤而被追究刑责的阮小二,表现出极其精细的作派。故事写道,吴用根据阮小五的请托,找到金大坚,让金大坚假刻一枚济州的公章,并造假文人一封,要求郓城县从轻发落阮小二。金大坚并非盲从,而是指出吴用所虑不周之处,认为造假公文不妥,不如用巧妙办法让郓城知县认为金大坚与知州有特殊亲朋关系,很自然地促使知县轻判了阮小二。
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虽然比金大坚优秀的人很多,金大坚只是个具有艺术修养的匠人,但他绝对也是一位响当当的英雄。
作者: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59万获赞 231.5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