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雯(1644—1704),字天章,号莲洋,原籍辽宁辽阳,跟随父亲吴允升迁蒲州(其父以举人官学正)。吴雯十三岁时,父亲殁于任,“遂寄籍于蒲州”。吴雯天 资聪颖,十五岁考中秀才,之后游历京师。康熙七年(1668),到京师拜访王士禛, 经其引见给吴允升的同年刘体仁、王琬、梁熙,吴雯由此名动京师。康熙十八年(1679) 试博学鸿词不第,遂游食南北,足迹几遍天下。晚年息影于故乡蒲州玉涧山谷中,读 书谈文乐在其中。

康熙四十三年(1704),因丧母哀痛过度而死。吴雯在当时诗坛颇 有声誉,为王士禛、赵执信所赏识。著有《莲洋集》二十卷。吴雯工于诗,《四库全书总目》称“雯天才雄骏,诗有其乡人元好问之遗风”。 赵执信《怀旧诗并诗前小序》,序云:“蒲州吴雯莲洋,拙于时艺,困踬场屋中……而 诗才特超妙,余尝比之温飞卿。”科场的困顿和地域文化的熏陶成就了吴雯的诗名。 《莲洋集》收诗六百余首,多为求谒拜见抒怀感叹、朋友之间送别唱和以及描写故乡 山水风光之作。吴雯出生在明清易代之际,经历了王朝由乱到治的过程。

少时即有入仕之志,希 望能够有所作为。但在一次次考取功名无望,以及父亲早逝无门荫庇护的情况下,吴 雯寄希望于干谒请托,以期可以登第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呈涓翁》诗云:“独善 苦非计,匡济道亦同。”康熙三年(1664),吴雯考试落选,遂携诗入京拜访父亲 同年挚友,“始人都,以诗投谒,阮翁心折,极口为延誉”。吴雯在寻求资助之时, 写有很多求谒拜见之作。如《寄呈梁大司农》有云:“愧无将履敬,先得下堂言。荐 祢书仍在,投琼语更温。”希望尚书能够像孔融推荐祢衡一样荐举自己,诗中流露出 其急切的求仕之情,“岂待无相识,方知感旧恩”。

康熙九年(1670)吴雯南下吴 门,求仕经历的失败使其心境愈发蹉跎。如今诗人再次飘泊他乡,眼看又是一年,却仍然 无所作为。即使如此,诗人仍然壮怀在胸,《吴门逢春感赋》有言“丈夫事业须早立, 莫使蹉跎成白头”,《赠张子同学》又言“丈夫非偶然,会有得意时”,深信才 华在身,自有出头之日。康熙十八年(1679),吴雯应试博学鸿词科落榜,返乡后不 久,再次南游钱塘、辗转吴山。

在四处漂泊之时仍艰难求仕,希望通过干谒实现自己 建功立业的梦想。《宿吴山寺楼简严灏亭先生》有云:“不是相逢严仆射,天涯谁念 草堂贫。”278严沆号灏亭,历任太仆寺少卿、左副都御史等,官至侍郎。吴雯寄宿吴 山寺举目无亲,诗中既有羁旅异乡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感,又有个人志不得伸的穷愁困 苦之感,同时还融有对严沆的知遇感激之情。其实,严沆曾多次举荐吴雯,“数作荐 祢书,大似孔文举。谓我天下才,不止赋鹦鹉”。类似的诗歌还有《寄吴翁》云: “租船高咏谁相识,应待先生荐祢书。”

写其心系天下而面露戚容,流露出渴望被 举荐的急切之情。康熙二十三年(1684),吴雯再次入京,作有《宋观察牧仲过海门 见示悔人早春倡和诗依韵赋赠》,诗云: 忆昔少年尚驰骋,头颅四十愧朝请。已知不是宰官身,自分常依居士岭。腾 掷休任猕猴狂,精进当学狮子猛……食贫廿年成远游,世态低昂暗知领。本性往 往受拘缚,夷则镜困蛟龙井。入洛安得比邹枚,怀沙只可吊屈景。 随着阅历的增加与年岁的与日俱增,吴雯对仕途已经不抱过多幻想,宦途的失败 进一步使其经世之志锐减,对国事变得似乎淡漠,避世隐居之念变得较为强烈,这在 吴雯生活的晚期尤为明显。

吴雯二十多岁时曾携诗稿到京师寻求父亲朋友的帮助。初未曾引起重视,后经王士禛提携声名鹊起。所结交皆当时名流,与洪昇、刘体仁、赵执信、冯班、陈维崧等 均有唱和赠答,“四十年来,布衣诗名之盛、倾动四方如征君者,未之有也”。282康 熙七年(1668),吴雯归乡省母,王士禛作《送吴天章归中条山》有“致君尧舜会有 日,飞伏讵辨谁雌雄”之句,鼓励吴雯奋发有为,锲而不舍终有显露才华之时。康 熙十六年(1677)吴雯作有《将归中条呈阮亭先生三首》,之二云: 玉露下庭树,桂醑纷具陈。再拜称百觞,愿祝千万春。世道日轻薄,砥柱望 天民。庶几位台辅,坐令皇风醇。

是诗既包含有对王士禛提携奖掖的感激之情,又融有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通过 环境来烘托自己的心境及惜别之意。康熙十七年(1678)王士禛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读, 吴雯写诗祝贺,作有《闻阮亭先生由户部郎中改官侍从二首》,诗中既颂扬其才华学 识以及受到的恩宠,又流露出对友人的艳羡之情。康熙十八年(1679),吴雯入京参 加“博学鸿词”科,期间与洪昇往来密切,常吟咏唱和。应召博学鸿词落选,决计寻 返故乡隐居,洪昇等人为其送别,吴雯临行作诗《贻洪昉思》,有云: 不耐悠悠世上名,薜萝深处有谁争?能通彼我间千古,绕著成亏恨一生。广 汉何妨贫拆象,壶山窃愿隐樊英。年来真见忘机好,非借云林寄不平。

洪昇作有《赠别吴天章归永乐隐居五首》,其五云: 有家可归去,行路未为难。择木怜三匝,依人耻一餐。疏狂仍故我,逼侧奈 长安。恨不从君归,河汾把钓竿。 二人诗歌心怀隐逸之志,充满留恋与伤感之情,见出了交情笃厚。吴雯诗歌更显 飘逸,希望可以像后汉樊英一样隐居壶山,远离尘世不问世事。洪昇诗意未变,但更 显得厚重与凄凉,将“无家可归”现实的无奈和理想中的美好,进行对照描述,刻画 出下层文士生存的艰辛。《赠别吴天章归永乐隐居五首》其二云:“同心忍离别,徒 御亦销魂。”语多凄怆,更显真情。

洪昇诗歌更多表达的是对隐逸生活的艳羡。而 吴雯则是隐逸生活的履践者,诗中更多地阐述隐逸的理由。之后,吴雯又作《再示昉 思》。王士禛亦有《送吴天章归中条二首》,对吴雯落选充满惋惜之情。康熙二十三年(1684),吴雯再次入京,三月应王士禛邀请到圣果寺看桃花,作有《暮春雨中阮 亭先生招同诸公集善果寺得曲字》。王士禛则有《甲子暮春,邀修来、幼华、升六、 千仞、伸符、天章、悔人,过圣果寺看桃花二绝句》。

沈季友《桃乡布衣李符》记载: “康熙甲子,予在京师,分虎亦馆于龚氏,往来唱和,月举一会。同赋者晋江黄虞稷、 大梁周在濬、太原阎若璩、宁波万言、钱塘洪昇、嘉兴周篁、河中吴雯、辽阳佟世思、 武林王嗣槐、同里沈皞日暨我两人也。分虎尝自言将老于桃乡,属予作诗咏之。” 是中亦可见当时交往唱和之频繁。

举报/反馈

宁宁宁聊历史

8获赞 110粉丝
欢迎大家来到宁应爱看书的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