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通天街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群形态看,近代开始前,从清朝的空间布局能够了解到,建筑群形态主要遵循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院落式布局,形式以中式为主,遵守着几进院落式的布局方式,倾向于轴线对称,结合庭院、水等自然元素构成院落。此点可以从清朝十一个王府遗址的平面布局得出;到了近代,沈阳城市接连被日本和奉系军阀主政统治,在外来文化下影响了城市建筑群的风格和布局规划。

但是方城内整体还是延续了清朝的基本布局——围合式,有一定的空间秩序,保留自然山水等景观元素,建筑风格以中欧式结合的建筑风貌为主;到了现代,现代化建设开展,拆除老旧的院落——围合式布局。受到西方现代风格的影响,建筑群都主要以简洁的一字型布局为主,首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随政府对历史街区的重视加深,持续的对方城整体风貌进行改造,修建的形式以中式为主,展现地域文化和风貌。

按照历史脉络,通天街历史街区的建筑群形态趋向于简单实用,而建筑风格渐渐体现文化性。各阶段不同时期的建筑群形态体现了各时代的经济性、政治性和社会性,是时代文化的一种体现。依照时间——空间的脉络分析沈阳方城空间形态,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曲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有明显的高潮和低潮。历史轨迹中,在古代的君主指导和命令下,城市就会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人的行为活动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使空间产生某些秩序、法则。所以,城市的发展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空间形态发生竞争与协同、突变以及整合这些变化。在城市中,突变现象一般具有革命性的发展前景,先前的结构在外部力量下被破坏,在功能、技术、观念或者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新的空间形态。

突变后,则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可能长或短,取决于突变的力度。一种新的空间序列在与系统进行着协同和平衡,然后呈现为它最后的形式。这样周期的变化,让城市在内部和外部下共同发展,物质实体与精神思想共同进步。城市空间的演变规律,是探索城市的本质即城市在时间的维度下是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作用下的产物。因此,

。从沈阳城市的整体城市发展脉络看,方城是多种作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多种作用力其实就像是无形的手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在影响因素中,有的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内部要素,有的是外力作用于城市推动城市积极发展。内力和外力,共同施加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结构进行重组和拓展,让城市形态向更有序的发展。促进方城空间演变的动力是系统内部的竞争和协同作用。

在该作用下,历史街区能够向高级有序的发展,是系统内自发组织的过程。方城的空间结构从低级的空间序列向高级空间序列演化。整体的空间演变是向积极的、简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进行。通天街所在的方城历史形态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方城的选址选在山水形胜之地。长白山哈达山脉经辉山延绵到沈阳城形成两处“龙岗”,古城位于蒲河和浑河之间,形成良好的自然景观与都城选址的形胜之地,这体现着道家朴素的自然观,是与环境协调的表达。

并且,据《清太祖实录》中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说过,沈阳地处之地北征蒙古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顺河可至,西征大明渡辽河路直且近,东拓固本扩大领域,是都城位置极佳之地。其次,在顺治、康熙、乾隆三个朝代持续对盛京城完善与修建,产生“内方外圆、四塔四寺、八门八关”的都城格局。这外圆内方、四塔四寺吸取了藏传佛教“曼陀罗”的建造思路,仿照喇嘛教的烙印——“曼陀罗”。再者,宫殿居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模式,是理想都城规划原则的映射——“王城图”式的内城格局。

最后,城内的宫殿建筑群“宫高殿低”的布局以及满族独特建筑群摆放,皇城内外八旗布防的城市格局,均体现了浓郁的满族文化色彩。因而,盛京都城汲取了汉、满、蒙、藏等多民族的多样文化,是多种文化作用下的结果。多样文化在方城中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体现协同作用。相对于同一朝代来说,朝代与朝代的更替是人的思想、文化、空间、文化的竞争作用,在竞争下形成又一种新的城市格局。协同与竞争共同作用产生了现在的方城空间结构。

举报/反馈

元位聊聊历史

25获赞 134粉丝
带你走进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