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趴在桥栏杆上看苏州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突然,一位小伙伴指着桥下宏伟壮观的天后宫的黛瓦屋顶,说我们去那里玩吧。
文/惜珍
迷失在河南路桥畔
河南路桥(摄影)肖鸣亮
河南路桥距离我家所在的天潼路要相隔好几条马路,它位于天潼路街市的最东部。这座桥的历史悠久,桥址原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设的渡口,名为三摆渡。1875年由工部局建造了一座简支梁木桥,名为三摆渡桥。光绪十年(1884)桥的西北堍建造起一座天后宫,三摆渡桥便被称之为天后宫桥,上海人习惯称天后为天妃,故这座桥又称为天妃宫桥。
河南路桥畔历史建筑丰富
天妃就是妈祖。上海地区早在南宋之前就有妈祖文化传人,历史上曾有过多处天后宫,其中最有名的一处是位于小东门外俗称丹凤楼的顺济庙,此庙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元十九年(1290)建成,后毁于战乱。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兴筑城墙,顺济庙得以在原址重建。至清康熙年间,妈祖被封为天后,顺济庙遂被称为天后宫。自小刀会起义后大部分建筑被毁,后又遭受兵燹之灾,重建无望。至清光绪五年(1879),出使大臣崇厚为上海港口无天后宫,奏请清政府促地方官建,被奏准。经过多年选址和筹划资金,直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决定在三摆渡桥北堍建造天后宫,次年闰五月(1884年6月),这座上海最后建造的天后宫方始落成,成为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天后宫,俗称天妃宫。
天后宫
新建的天后宫是上海市区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它占地近5亩,由南至北对称布局。进门为广场,依次分别为头门对楼、戏台,东西看楼、钟鼓亭、天后大殿、寝宫楼等。青砖堆砌的头门,山水图案的砖雕和砖雕仿斗拱精美细腻;歇山飞檐的戏台,饰金双昂斗拱和穹窿状蟠龙戏珠藻井精致典雅;翼角翚飞的天后大殿,梁柱粗硕、雕樑画栋,刚柔并济,气势雄伟,大殿内悬盛宣怀长联一幅,旁有题跋。戏台与大殿遥遥相对,怀抱一个精致的庭院。
落成之时,当朝皇帝光绪钦赐“万流仰景”匾额,不但吸引了无数信众来此顶礼膜拜,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旅游者前来观光。从此,这座形制宏大的天后宫就成了沪上唯一一处敬祀天后的大型、正规的场所,每逢朔望及天后诞日,出海商人和船民纷纷前往拈香,祈求护海。世传天后护海有奇应,故出海商人及船民等前来祈求者甚多,因为保佑漕运,天后宫多次受到朝廷赐封和赐匾,香火极盛。
每年阴历3月23日妈祖诞辰日也一度成为上海人的岁时习俗,这日天后宫张灯结彩,百姓成群结队到天后宫顶礼膜拜。晚清有不少竹枝词都记录了河南路桥畔天后宫的盛景和描述天妃庙会民俗活动盛况的词句。如清末上海人李松林有《沪渎竹枝词》:“满城箫鼓一时喧,海舶频来天后尊。白昼滩前知浪静,醉歌归已近黄昏。”还有寓居上海的余姚颐安主人的《沪江商业市景竹枝词》:“天妃圣母有行宫,赫濯声灵四海同。护国庇民多被德,各商演戏谢神宫。”可见当年天后宫的鼎盛景象。
1927年,三摆渡桥改建成三孔钢筋混凝土欧式悬臂挂孔桥,并正式命名为河南路桥,但住在附近的百姓还是习惯于称之为天妃宫桥。清末,天后宫建筑部分毁于战火,以后又先后被种类繁多的地方机构、学校、团体所占用,遇到战事,这里又成为难民收容所。建筑被严重损毁,天后宫往日盛况终于“无可奈何花落去”。
1883年的天后宫
我和河南路桥的第一次邂逅,竟然差点在那里迷路。那是因为我跟着小伙伴钻到桥堍的天妃宫里去玩耍了。那一年我五岁。我从小玩性大,家门前的风景看腻了,就想走得远一点。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偷偷地跟着弄堂里的几个小伙伴懵懵懂懂地去了从未去过的河南路桥。我们仿佛走了很长时间,一路上兴奋极了,有点探险的味道。
我们先是在河南路桥上走来走去,接着又趴在桥栏杆上看苏州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突然,一位小伙伴指着桥下宏伟壮观的天后宫的黛瓦屋顶,说我们去那里玩吧。于是,大家又飞快地下了河南路桥,从河南北路上冲下通往天后宫的几级台阶,钻进已经残破的天后宫。那时天后宫的前半部分已成民居,但入口处的照壁还在,前院中间突出的建筑就是原来的古戏台,虽已分隔为居民住宅,戏台的飞檐灰瓦顶,屋檐下鎏金的双斗拱以及镏金缠枝花图案都清晰可见。后半部包括大殿已是河南北路小学校舍,大殿为礼堂,大殿后面的天后寝宫作为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于我们而言,那是一片从未见过的陌生世界。我们这些熊孩子在大殿里钻进钻出玩躲猫猫,在古戏台上跳上跳下,大声唱歌,大声叫喊,尽情释放着童年的快乐。疯玩的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暮色四合,天一点点暗了下来。我们赶紧从天妃宫走出,可是晕晕乎乎地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开始感到害怕,当舅舅高高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一下子扑进舅舅怀里,瞬间感到了安全。舅舅一边抱住我,一边对小伙伴们说:还不快回家,家里的大人都急坏了。
我满身尘土地跟着舅舅回到家里,妈妈见了我,虎着脸指了指墙壁,我知道妈妈是要罚我“立壁角”了。那是我小时候做错了事的保留节目。人说慈母严父,爸爸不在身边,妈妈既是慈母又是严父,她对我从不姑息纵容。我“立壁角”的那面墙是妈妈用来裱画的,上面留有残存的纸片。面壁站着实在无聊,我就站在那里撕扯一条条纸片,边扯纸边回想着在河南桥畔玩耍的片段,心里居然是甜蜜的。大约半小时后,才获准下楼吃晚饭。
河南路桥畔
1978年,因建山西中学,天妃殿移至松江方塔公园,大门处一对石狮子被移至豫园门口。2006年,因河南路重建和轨交10号线的建设,天后宫被拆除,遗存戏台、西看楼和南部清砖门墙由区文物保护部门编号保存。如今,1000多件木构件和1600多件砖石构件正由相关机构逐一修复,进行天后宫的复建。而天妃宫桥这一名称已消失在岁月中。
复建的天后宫效果图
作者及画家介绍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
著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走近草根艺人》《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题专著。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至今已多次重印,其电子书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2018年与朋友共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2020年被评为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
2021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以作家的眼光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城市画卷。
引领(水彩画)傅凯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来源: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