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如果说《沁园春·雪》所描绘的自然冰雪奇观让人心旷神怡,那么人工雕琢的美轮美奂的冰雪雕塑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冰城”哈尔滨,自1963年冬天开始在兆麟公园举行冰雪游园会,每到冬季,冰雪剔透,华灯璀璨,千姿百态的冰雕雪塑令人流连忘返。本届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北京延庆,自上世纪80年代末取经哈尔滨,每年冬季在龙庆峡景区举办冰灯节,带给北京及周边地区游客冰雪视觉艺术享受,至今也已30余年。
“双城”的冰雪盛会,是冬季里的一道风景线,而赋予冰雪雕塑灵魂的,是冰雕师的鬼斧神工。
冰灯:永不重复的童话
冰灯艺术也称冰雕、冰景观,是以冰为载体、以灯为灵魂的一种造型艺术。哈尔滨冰灯艺术历史悠久,已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17世纪,松花江两岸喂马的农民或捕鱼的渔夫,为了在严冬夜间照明或诱鱼,偶尔用水桶盛水冻成冰罩,将油灯或蜡烛放入其内,以防被风吹灭。当时,买不起灯笼的穷苦人在春节或元宵之夜,也冻制冰灯摆在门口凑趣,故冰灯又被称为穷棒子灯。
20世纪初,居住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的一些俄国侨民,曾在自家庭院造过冰建筑。1922年起,信奉东正教的俄国侨民,每年1月19日都在道里区中央大街北端的松花江江面上凿出冰,雕制成耶稣像和白色和平鸽的十字架,这一习俗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之后,原始冰灯一直在哈尔滨市的民间流传。
哈尔滨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是冰灯的发祥地。1963年,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的任仲夷与市长吕其恩,受民间冰灯作品启发,产生了冻制冰灯让群众参观的大胆设想。于是,就在当年组织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局各下属单位职工,在哈尔滨市兆麟公园举办了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一时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第一个晚上就涌进约5万人,连盲人也进场用手摸“看”冰灯。自此,哈尔滨兆麟公园就成为市民冬季里赏冰观雪的胜地。
1964年哈尔滨第二届冰灯游园会,正式出现冰雕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决定用松花江的天然冰块来雕琢艺术品,雕成了小姊妹、金马驹等冰雕;塑出了老寿星、小孩骑象等雪塑;还首次出现了8米高的冰塔、12米长的冰桥、4米高的室外大型冰雕工农兵人物群像和一个20米高的冰瀑布。冰灯艺术的创作者们大胆创新,由从前的蜡烛冰桶、冰灯发展到大型冰雕作品,以冰的形式建造出精巧的亭台楼阁、美轮美奂的宫殿、晶莹剔透的天鹅。至此,冰雕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冰灯艺术年年有新变化,被人们称为“永不重复的童话”。
2022年1月5日,以“冬奥之光,多彩冰灯”为主题的第四十八届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于兆麟公园开放,主题冰雕呼应北京冬奥会,为冰城再添冰雪盛景。
如今的哈尔滨冰灯艺术展览已扩展到国内外,每年的哈尔滨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期间,都组织国内外冰雕艺术大师们来参加冰灯冰雕作品比赛等系列活动。
龙庆峡:36年冰雪缘
创办于上世纪60年代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是国内最早的室外露天冰灯艺术展。而从1987年开始,北京延庆龙庆峡也开始建起一个冰灯的奇幻世界。如今,龙庆峡冰灯早已成为延庆的一张名片,陪伴着北京人走过了36个冬天。
首届龙庆峡冰灯游览会是历史的产物。与今日繁华的延庆相比,36年前的延庆就像是塞外。为了找出路,延庆确立了发展社会经济的“冷凉战略”——即利用当地冬天冷、夏天凉的季候特点,扬长避短。
延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加上龙庆峡山谷日照偏少,为开展冰灯制作和展览提供了优越条件。恰巧,1986年北京市组织评选“新北京十六景”,延庆的八达岭、龙庆峡两个景点名列其中。有人提议延庆龙庆峡也可以学习哈尔滨,试搞一次冰灯游园会。这个提议很快就被采纳了。“1986年10月,筹备办公室派人奔赴最早举办冰灯文化展的哈尔滨取经学艺。当时,15名文化干事和各乡镇选来的10名巧匠共25人前往哈尔滨。他们认真观摩哈尔滨冰雕技师的工作,很快就掌握了图纸设计、砌冰和冰雕的基本方法。”见证过龙庆峡冰灯发展的原延庆旅游委负责人郤连合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1987年1月19日,仅仅筹备了两个月的首届龙庆峡冰灯游览会开幕。许多人都记得那一天的盛况,以“戏剧撷英”为主题的冰灯游览会上,雕有亭台、廊道、景观等作品,冰雕造型栩栩如生,流光溢彩,让许多第一次见到冰雕艺术的人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其中还有几件大型冰雕是从哈尔滨直接空运而来的。当晚,慕名而来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的观众有近万人。此后,龙庆峡每天晚上都是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在短短两个月展期内,龙庆峡冰灯游览会共接待中外游客24万人次。慢慢地,延庆冰灯的名号打响了,此后的几年,每年都有邻省游客组团坐大巴车来延庆看冰灯。到了第六届,一天的参观游客就有6万人次,大巴车排队2公里。
从1989年第三届起,龙庆峡冰灯游览会改名为龙庆峡冰灯艺术节,所有图纸设计和施工制作全部由延庆人自行完成。景区不远处的古城村的不少村民都成为了冰雕匠人。古城村的冰雕匠人王建强回忆:“1987年,哈尔滨的工匠过来指导我们怎么做冰雕,我就跟着边学边试,终于学会了这门手艺。”如今,古城村里,冰雕师傅就有五六十人,个个技艺精湛。
此后的每届冰灯节都彰显一个主题,“龙的传说”“神舟览胜”“千禧龙腾”“众盼奥运”等主题都与当年的生肖或大事热点相关。唯一年年保留的项目是顺水库大坝飞流直下落差70米的冰瀑奇观,这也是很多游客不变的记忆。
龙庆峡冰雕的冰从哪来
龙庆峡冰灯节,每年至少需要上万块冰才能打造出冰雕王国。取冰,是制作冰雕的第一步。龙庆峡景区30公里外的玉渡山忘忧湖、门前的三道坝,每年冬季都有制冰工人取冰的身影。
玉渡山海拔860米,冬季这里气温会降至零下10℃以下,山上忘忧湖结冰厚度超过30厘米。忘忧湖上,工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正在取冰,飞转的电锯下,坚冰如同豆腐般被划开,扬起的碎屑像雪花一样四处飞散。工人把冰分割成1立方米大小的冰块,这些刚取下的冰块,就被马不停蹄地运到龙庆峡景区。
制作冰雕更是一项技术活,冰雕师们按照设计图纸先将大冰块切割成需要的大小,再以水为黏合剂,将切割好的冰块一层层地堆砌起来,高的冰雕甚至要用上吊车。之后进入雕刻环节,这是考验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光用到的工具就多达20多种。最后是下灯,所谓“一层冰一层灯”,师傅们在冰块中凿出灯槽,将彩灯放入后,再用碎冰和水将灯槽填平。经过这些环节,一块冰就在精心打造下成为冰雕作品了。
冰灯节过后,所有的冰雕雪雕,将全部融化成水,汇入古城水库,融入一片山水画廊。
冰花瓷:献礼北京冬奥
雪又下了一夜。清晨,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照在冰封的大地上,天地间浑然一色。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正熟练又精准地挥舞着刀子,雕刻着两米多的冰雕。在阳光的照射下,冰雕棱角折射的光线,越发通透生动。他就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冰雪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伟洪。
张伟洪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这座一年至少飘雪四个月的冰城使他从小对冰雪之美深有感悟,在哈尔滨大学工艺美术系的教育经历培养了他的设计能力。凭着一腔热爱,张伟洪以1988年获得哈尔滨第一届群众雪雕比赛三等奖为起点,走上追求冰雪艺术的道路,且一走就是近40年。
冰雕看似简单,其实学问不少。采冰、堆砌冰块、构图、大块切割、镂空、精细刻画都需要技巧和经验。采冰是最基础的步骤,张伟洪说,自然流淌的活水做的冰才漂亮。有时冰的尺寸和设计稿有出入,设计很难完成,为使作品更完美,就需要用电熨斗将金属板加热,再将金属板夹在两块冰之间,融合冰块以改变尺寸。
一般的艺术作品总能通过各种方式保存下来,但冰雪雕艺术品,无论艺术家付出再多心血和智慧,终究会融化。“遗憾吗?当然遗憾!没有专利,你雕的化了,明年别人都能雕。”张伟洪这样说,但他没有沉浸在过往的遗憾中,而是通过传承和创新,激发冰雪雕艺术的生命力。冰花瓷是张伟洪及其团队创新的成果。这种瓷器以模拟自然状态下的冰凌花(窗花)为特色,被列入黑龙江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2019年哈尔滨市市长赴日本、拉脱维亚等国访问期间,将冰花瓷盘、冰花瓷瓶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国友人。
为献礼北京冬奥会,张伟洪团队创作了两件富有冰雪文化特色的礼物。一是有奥运元素的冰花瓷盘,二是冰雪山水画百米长卷。“冰是水的结晶,冰雪无瑕,冰雪精神就是通透、有韧性、不畏严寒、勇于进取。”张伟洪认为冰雪精神与提倡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融会贯通的。
从事这个行业,意味着常年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工作,尤其在哈尔滨的冬天,晚上休息前要给脚上抹马油,否则会冻裂;白天工作时要在腰部、手脚甚至手机上都贴上暖宝宝,防冻伤,也防低温下手机出故障。张伟洪介绍,冰雪雕行业的工种可以分为从事冰雪建筑工程的技术工人和从事精雕的冰雕师两大类。工程是技术,精雕是艺术,学习一年到两年可以成为技工,三年以上才能成为冰雕师。除了东北,新疆和南方不少城市都对冰雕师有需求,这也让冰雕师走向全国各地。
来源 北京日报
编辑 龙海若
编审 王璐瑶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