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中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一带,生活着一个历史悠久的神秘民族——赫哲族。他们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仅有5373人。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汉魏时又称为“挹娄”,南北朝时叫做“勿吉”,隋唐时称为“黑水靺鞨”。“赫哲” 俩字作为族名最早在康熙二年(1663年)正式出现(出自《清实录》记载),并得以传承。同时,赫哲族也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至今仍保留着渔猎传统。
在佳木斯同江市,赫哲族人口达到1643人,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1/3。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考察,赞扬了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
如今在同江,每年赫哲族渔猎文化节、乌日贡节、冬捕节、大马哈鱼洄游节精彩上演,赫哲族文化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标签。
你一定听说过赫哲族的鱼皮衣,那你知道赫哲族人个个都是滑雪高手吗?如今在同江,还能看到哪些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利用好少数民族资源发展特色文旅产业?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专访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鼎仁和同江市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李锦成,带您前往遥远的三江平原腹地,探秘赫哲族的传说。
澎湃新闻:同江的赫哲族人口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1/3。可否给我们简单科普下当地赫哲族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特点?
李鼎仁:同江,过去被叫做“拉哈苏苏”,在赫哲语中是“老屋”的意思,换句话说,这里是赫哲族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赫哲族的发源地。
自古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都是游牧民族,赫哲族也不例外。他们以捕鱼打猎为生,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的沿江地带,和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还有俄罗斯地区的那乃人,甚至爱斯基摩人、日本的阿依努人,都有着同族同源的关系。
大多数赫哲族人也与汉族人通婚,但他们仍保留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每年春天,鱼汛来临,赫哲族人要开江捕鱼,然后夏天休整,一直到秋天白露前后,大玛哈鱼洄游到三江,再次下江。
日军占领东北时期,为防止赫哲人“通苏”或参加抗日联军,实行了残酷的“坚壁清野,集村并屯”政策,强行把居住在同江沿岸的赫哲人赶离江岸,归并到沼泽地中的一、二、三部落中。由于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加之疾病蔓延,赫哲族人口急剧下滑。1945年解放后,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仅剩300余人,濒于灭绝。
建国后,通过我国对少数民族的大力扶持,赫哲族人口逐渐增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赫哲族人过上农耕生活,渔业农业多种经营,生活走向正轨。近几年,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同江两乡的赫哲族人也迎来了小康生活。
澎湃新闻:今年是冬奥之年,想知道生活在寒冷地带的赫哲族人有哪些传统活动与冰雪有关?李鼎仁:我们经常说赫哲族人“冬天上山靠两块板,下江靠三块板”。其中“上山两块板”指的就是滑雪板。冬天的时候,赫哲族人穿上具有隐蔽效果的白色外袍,踏上滑雪板,可以快速地翻山越岭,追逐猎物。
现年80多岁的同江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在20岁的时候,就曾作为滑雪运动员,被选派到佳木斯参加培训,是赫哲族的滑雪健将。
“下江三块板”指的是船。赫哲族人善于制造桦皮船。用柳条做骨架,用桦树皮做船底和船帮,这样做出来的船轻便易携带,一个人扛起来就能走,划起来也非常快,这些都是他们渔业生产生活重要的工具。
赫哲族人还擅长冬捕,有经验的赫哲族人往往能判断鱼什么时候来,鱼群在什么位置,然后凿冰眼下大网。冬钓也有自己独特的“干钩钓鱼”法,钓钩约10厘米长,样子像一条小鱼,头部和尾部有利钩,用铅熔铸而成。把钓钩用线挂着垂入冰窟里,并且不停地拉动,模仿活蹦乱跳的小鱼,诱使其他大鱼来吞食。
赫有经验的赫哲族人往往能判断鱼什么时候来,鱼群在什么位置,然后凿冰眼下大网。视觉中国 图澎湃新闻:赫哲族也过春节吗?春节期间,当地有哪些民俗活动?李鼎仁:赫哲族也过春年,而年前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前面提到的冬捕,下江补回新鲜的鱼,用雪橇拉回来,作为过年的食材。在大年三十晚上,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吃团圆饭。
杀生鱼,是赫哲族传统春节必不可少的美食。把鱼身体两侧的肉片下来,切成丝,跟生菜拌到一块,再放一些醋,这样一是为了杀菌,二是为了提鲜。还有一道菜,也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塔拉哈”,同样也是把鱼身两侧的肉片下来,然后用柳条穿起来,放在篝火上烤。烤好后,蘸着盐面吃。
赫哲族人在河滩上燃起熊熊的篝火,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赫哲族老人就会唱起伊玛堪。伊玛堪是说唱的一种形式,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一种说唱文学,没有乐器伴奏,主要内容是赫哲族部落征战的传奇故事。
老人唱着伊玛堪,孩子们跳萨满舞,这就是赫哲族过年的形象,当然他们也会像汉族人一样贴对联、挂灯笼,还有民间剪纸。过去他们住在地印子、马架子里,窗户上会糊鱼皮,后来衍生出“鱼皮窗花”。
杀生鱼 视觉中国 图澎湃新闻: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否介绍下这是一种怎样的制作技艺?如今还保留着吗?李鼎仁:其实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捕鱼、食鱼、穿鱼皮的传统。但是只有赫哲族把这种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下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赫哲族人非常聪明,他们把鱼皮扒下来,晾干后叠放在木砧上,用木棒、木槌捶打或者用手搓,直到鱼皮像棉布一样柔软后,缝制成衣服,穿上后既扛风又防寒。通常,一套鱼皮服饰大概有100张大马哈鱼皮,也可以用如鲟鳇鱼、鲢鱼、狗鱼、鲤鱼等来制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位叫尤翠玉的赫哲族老人,把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了下来,教给了她的女儿尤文凤。现在尤文凤也已经70多了。2006年,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被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作为非遗的保护工作者,也在培养年轻人学习这种古老技艺。
同江街津口赫哲族渔村,鱼皮衣制作传人 尤文凤制作鱼皮衣。 视觉中国 图而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发展,比如我们现在开发了一些鱼皮画、鱼皮包、鱼皮鞋等等周边,还跟一些国际大品牌进行合作。同江市目前也成立了8家非遗工坊,抢救、保护、传承、发展都在同步进行。
赫哲族鱼皮服饰 视觉中国 图澎湃新闻:据我所知,每年同江围绕赫哲族文化都会开展许多文旅活动,那目前游客来到同江,可以体验到怎样的赫哲风情?李锦成:同江市有10个乡镇,其中有2个乡镇是赫哲族乡,一个是街津口赫哲族乡,另一个是八岔赫哲族乡。
2016年习总书记来到八岔赫哲族乡看望赫哲群众,八岔村也是我们重点打造的赫哲族文化村,比如我们推出了4条赫哲族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一年四季不管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赫哲族元素,另外同江市区还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赫哲族博物馆,全方位地展现赫哲族文化。街津口赫哲族乡离同江市区较近,现在街津口赫哲族民俗文化村,已经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
同江市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李鼎仁 图今年,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冰山雪山也是金泰银山”的号召和庆祝北京冬奥,我们推出了嬉雪节系列活动,主题就叫做“燃情冰雪·共迎冬奥”,包括乡村春晚、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线上系列展、鱼皮画线上展等等,还在中小学校,组织开展“我的冰雪梦”雪雕展、冰壶体验、冰雪体育运动。2021年,到访同江市的旅游人数达149万,创造的旅游收入达6亿。
穿着民族服饰的赫哲族人。 视觉中国 图澎湃新闻:近几年,在发展和振兴赫哲族非遗文化方面,有哪些创新?李锦成:赫哲族最著名的文创产品就是鱼皮画、鱼骨画,还有桦树皮画。过去我们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但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跟市场资本直接对接的机构,因此在2021年,我们成立了村投公司,以村为单位成立公司,来承担这一中间角色。
起步阶段,我们鼓励村书记、村干部带头注册。注册之后,有特色经济作物或手工艺品的小作坊,可以跟村投公司合作,村投公司负责招商引资。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是我们近几年的一大亮点。据我所知,到2021年9月为止,同江市已经成立了98家村投公司,几乎每一个村都一家村投公司。
随着自媒体时代发展,根据大众的兴趣,建设瞄准的路径也在改变。比如街津口赫哲旅游度假区内,目前正在打造具有赫哲族元素的客栈,我们把它叫做“木刻楞”,是一种特色的木制传统民居,另外我们还筹划建设“赫哲族美食一条街”。我们还制作推出了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让大家了解赫哲族历史。
黑龙江佳木斯街津口和八岔乡举办乌日贡活动,赫哲族萨满舞蹈。 视觉中国 图李鼎仁:我们常常说文化,今天的文化涵盖的内容有很多,比如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等,但在同江这个区域,我们要搞好文旅融合,就一定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