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1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何谓“自律”,意思是说不依靠他人的监督,可以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做事情、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在面对外界诱惑时,可以坚定自我。
一个自律的孩子,会更加容易接近成功,相反一个总是依赖他人监督的孩子,是很难有所成就的。一个缺乏“自律”的孩子,做事情总是喜欢拖拉,磨蹭。
1、拒绝包办——培养孩子的主见意识
“宝贝,赶紧起床了,上学要迟到了”,“都几点了,还看电视,赶紧回屋睡觉”,“还在这玩,你的作业写完没有”……这样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上演。
家长总是不断的催促、提醒孩子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在学习上,帮孩子决定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帮孩子决定兴趣班、帮孩子决定专业的选择等等。
不仅仅是学习,孩子的日常生活事物,家长也非常喜欢包办。给孩子喂饭、帮孩子洗澡、帮孩子穿鞋子……并不是孩子小也不是孩子不会做,而是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总是觉得孩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在家长的溺爱与包办下,孩子对待家长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一旦没有了家长的提醒与包办,孩子就会非常懒散、堕落。
在子女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孩子把握“自主权”。我平时都会适当的给予大宝一些选择权、决定权,也会让大宝参与到日常家务中。
可以是帮忙摆放碗筷、帮忙擦桌子、帮忙洗碗……这一个过程,也让大宝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借机培养、提高了大宝的独立能力。
在一些关于大宝学习上的事情或者一些家庭决策方面的事情,我也会时常询问大宝的意见,让大宝学会主动思考,而不是听他人安排。
2、拒绝过度满足——延迟提高自律
昨天,带大宝去商场买一些生活用品,看到一个小女孩一直嚷嚷着要吃蛋糕。小女孩的妈妈很是温柔地劝说:“你已经吃过一个了,不可以再吃了,吃太多甜食会长蛀牙的”。
但是,小女孩一听说不可以吃,立马躺倒地上撒泼打滚一顿哭闹,小女孩的妈妈实在是没辙了,只好又给她买了一个小蛋糕。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只要一听到孩子的哭闹声,就会轻易妥协,满足孩子的需求。
但是,这样的做法也很容易让聪明的孩子抓住家长“嘴硬心软”的特点,从而用“哭闹威胁”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更多的需求。
但其实,过度或者快速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反之,延迟满足则可以。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家长就应该给予孩子一个合理的资源分配,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学会合理分配。
比如,我每次带大宝出逛商场,都会跟大宝约定好:今天只可以购买生活用品,不可以买零食;只可以买一种玩具,零食只可以选两种,不可以看到什么就什么都要买。
3、家长树立榜样——孩子更自律
如果家长也经常看电视剧到十一二点,经常熬夜打游戏、经常睡到日上三竿……经常会孩子说:“没事,明天再写”、“放着先吧,一会再干”,要求孩子每天早睡早起,自主学习,这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家长的自律能力很差,孩子也不会强到哪去,反而有可能会更加差劲。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我们不仅仅要抚养孩子长大,更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义务。
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经常学习模仿的“榜样”。如果,家长做到自律,做事情有计划、不拖沓,那么孩子自然也会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形成一个自律的人。
4、坚持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也会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睡觉之前不可以吃零食、看动画片的时间不可以超过3小时,每天必须看书1小时……立规则之前,家长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一定不会妥协。
但是,一看到孩子掉眼泪,家长就心软妥协,前面的努力也就白费了。平时,在家中,我也会给大宝制定一些规则,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宝的自我约束力。
刚开始,大宝非常不适应,也会经常的哭闹或者是对我撒娇,希望我可以“放过”他。有好几次,大宝哭闹得厉害,我都有一些动摇,但最后还是咬牙坚持了。
既然立下了规则,家长就要严格对待。同时,规则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对家长同样有效。只有家长守规则,孩子才会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要怎么做。
通过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一旦孩子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对待外界约束、监督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懂得自我管理。
家有二宝育儿经寄语:
家长若想要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想要靠一天的时间是压根不可能完成的,家长必须要给予孩子多一些引导、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其实,“自律”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反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的过程,让这个反复成为一种习惯,自然也就形成“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