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航空公司航班在兰州拱星墩机场着陆
辛亥革命之后近20年的战乱与动荡,使中国商业航空的空白直到1929年4月中国航空公司的成立才宣告结束。
1931年2月,中德合办欧亚航空邮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欧亚航空公司)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公司资本100万美元,中方持股三分之二、德方持股三分之一。飞行员由德国人充任,德方有为中方培训各种航空邮运人员之义务。欧亚航空公司规划的主要航线包括沪满线(上海至满洲里,“九一八事变”后停运)、沪新线(上海至迪化)、平洛线(北平至洛阳)和平粤线(北平至广州)。其中沪新线是当时国内通航里程最长的航线。航班自上海起飞,沿线经停南京、洛阳、西安、兰州、肃州、哈密、迪化(今乌鲁木齐),终点为塔城,航线总里程4050公里。
此时,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悠远的驼铃声依然回荡,百姓们继续过着封闭而宁静的生活,而来自万里之外的飞机螺旋桨强劲轰鸣声即将响彻古道上空。
01 航班从兰州拱星墩起飞
1932年5月,兰州东郊拱星墩落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建筑,从史料中可以勾勒出它的概貌:
占地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500米,“悉照欧洲航空站平屋图形设计”,房屋两排计13间,内设职员和飞行员寝室、办公室、候机室、厨房、无线电室(配备长、短波电台各1台)等。停机坪可停机2架。附设修理工场,自备发电机,建有地下油库3座,可储存航油1.5万加仑。灭火机、水桶、沙桶、风雨表、电话机一应具备,“办事上颇感方便”。开通进疆航线后,航站基础设施又经扩建,1933年11月竣工,停机坪可停机4架。
这座建筑就是欧亚航空公司兰州航站。它的落成及此后河西走廊沿线相关航站的建成与多条航线的逐步开通,标志着甘肃开始进入民航时代并成为西北地区航空交通枢纽。
欧亚航空公司驻甘肃办事处初设兰州城内侯府街金城大旅社,租房两间。1933年12月,欧亚航空公司驻兰办事处自金城大旅社迁至道升巷8号办公,“颇见宽敞,兰站规模自是乃具”。肃州(今酒泉)因其地理位置恰好处于兰州与哈密之半程,“得设航站于此”。1933年5月,欧亚航空公司选定城南距祁连山40里之落马滩为场址,机场在当地驻军协助下于当年9月竣工。因肃州冬季严寒,为防飞机降落后水冷发动机冻结,航站增建“暖屋”作为烘烤飞机发动机兼维修之用,工程至1934年1月全部完成。因交通不便,肃州航站所储存航油需由天津运至包头,再由驼队经绥、宁、甘、蒙四省,历时两月有余方能抵达,不仅运费高昂,如遇夏季高温,油料往往蒸发爆裂,损失率高达50%;即便春秋两季,损耗率亦达20%。当年进疆航线维持之艰辛可见一斑。
1932年4月,欧亚航空公司开辟的上海至西安航线试航成功;6月,通航至兰州;12月,兰州至迪化试航成功,因新疆发生内乱,延迟至1933年5月方正式通航。1933年7月,通航至塔城;由汉莎航空公司出面协调,欧亚航空公司承运之邮件经塔城与苏联航空公司实行国际联运,上海发往柏林的邮件可于5日内寄达。不久之后,新疆再度变乱,地方当局禁止航班入境,沪新线兰州以西航线归于停顿,上海至西北之航线遂以兰州为终点。1934年6月,欧亚航空公司又开通了兰州至宁夏航线,11月又延至包头。至此,兰州成为当时西北航空交通之中心。
欧亚航空公司飞机航拍之兰州鸟瞰
02 活跃在西北天空的“容克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和《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并未摧毁日耳曼民族的创新精神,德国以其深厚的航空工业基础,在战后为世界奉献了经典的“容克”系列飞机。
欧亚航空公司成立后,即从德国购进容克F13型和容克W33 型飞机各两架,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采用金属结构的下单翼民用飞机之一,均配有330马力活塞式水冷航空发动机,最高时速180—190公里,航程900公里,升限分别为3500米和3800米,有效载荷分别为800公斤和1100公斤,均可载客4人。飞机机身覆以铝质蒙皮,喷涂中文“亚”字作为公司标识。1933年,为适应中国西部高海拔环境和进疆飞行条件,欧亚航空公司又订购3架容克W34型飞机,该机配有525马力大功率气冷发动机,最高时速225公里,航程1600公里,升限4500米,有效载荷1460公斤,载客4人。同年夏,其中两架容克W34自柏林起飞,经莫斯科和苏联中亚地区入中国新疆直至上海,历时四天半,完成了欧亚航线全程1万余公里的飞行壮举,现代化的航空器使丝绸之路天堑变通途,“开欧亚通航之捷径,其功效尤为显著”。1935年,为了更好地与中国航空公司竞争,欧亚航空公司的机队里又出现了著名的容克JU52的身影,该机为下单翼三发动机配置,单台发动机功率730马力,时速286公里,可载客18人,为当时国内最新锐之大型民航客机,有“容克大婶”“钢铁安妮”等昵称。
03 社会各界争做民国“空中飞人”
与欧亚航空公司开办初期以航空邮政运输为主的初衷大相径庭的是,中国民众对于航空的热情成就了欧亚航空公司在客运方面的巨大成功。这与当时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特殊情势息息相关。东北沦陷后,开发西北巩固国防的呼声不断。“各界人士接踵西临,络绎不绝”,而陕甘两省间的公路交通,路况恶劣,“诸多艰险”,被旅行者视为畏途,因此,从西安乘坐飞机直飞兰州,成为最佳选择甚至时尚,时人游记中对于沿古丝绸之路飞行之体验多有记载,对其安全快捷赞不绝口。据兰州航站资料记载,“是以每班东下飞机票,辄于一周前订购殆尽,临时购票者每有向隅之患”。当时,从南京、上海和北平等地出发,经兰州中转考察西北地区之人士,大多选择空中旅行,“乘客以政界居多,商界亦颇不少”。根据欧亚航空公司资料记载,1932年7月至1933年7月,公司客货邮运业务进入高峰期,其中以兰州至西安一段的营业最为发达。
与此同时,与航空有关的趣闻轶事也见诸史料记载。1933年举办环城飞行表演时,“见一老者,年逾古稀,亦来购票以临空一睹为快”,时人感慨道:“在此文化落后之西陲,有此现象,难能可贵”。欧亚航空公司驻甘肃办事处人员称:甘肃百姓对于乘飞机旅行之事已司空见惯,不足为怪。由此可见,航空改变生活,间接推动了地方民众思想观念改变和社会风气的开化。
乘客在登机前合影,当时乘坐飞机旅行颇具仪式感。
04 你的快递在飞翔:邮件瓜果皮货黄金钞票皆可空运
20世纪30年代,甘肃大宗货物之对外输出,除了少量汽车外,主要依赖骡车、牛皮划子等。欧亚航空公司以兰州为枢纽开通连接西北与内地特别是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空中航线后,航空公司的商业头脑和社会各界对于快捷运输服务的迫切需求,共同促成了航空快递业务的出现。
除了客运业务之外,各类小件物品亦搭乘顺风机从甘肃走向全国以至世界,其中尤以邮件和土特产为主要货源。当时,甘青宁新各省经兰州中转发往内地的邮件,如经旱路,少则半月,多则月余,“如遇急事则非拍发电报不可”;自欧亚航空公司上海至迪化航线开通后,沿线各省往来邮件十有八九“交机寄运”,两日即达上海。据欧亚航空公司统计,当时每班飞机搭载邮件动辄三四十公斤,航空邮件邮费每月底与当地邮局结算,月均收入两三千元。至于地方土特产的航空快递,则有着鲜明的季节特色。“夏令水果成熟,如醉瓜杏果均此间名产,盈筐盈篓交机东运。初冬皮季发达,则代以皮货。常年寄运者,以沙金条金为多。”航空公司受银行委托空运钞票之业务“间亦有之”。
地勤人员正在为飞机加油,西北地区机场设施相对简陋,大多使用桶装航油以人工加注。
行文至此,笔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如下图景:盛夏时节,家道殷实又好口腹之欲的民国沪上人家,一封电报发往兰州。没过两天,上海机场的工作人员便敲开买家大门:“你好,欧亚航空快递,十里店的桃子,昨儿刚从树上摘的,请签收并给好评……什么?少了一斤?哦,估计飞行员半路渴了。”此种奢侈程度堪比杨贵妃的荔枝快递。当然,其成为真实历史的前提是兰州这边得有商家线下接单才行。
05 致敬先驱:历史不应被遗忘
从中德合办欧亚航空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仅从其雄心勃勃地由上海至柏林、从东海之滨直达波罗的海沿岸的航线规划而言,堪称架设空中丝绸之路的伟大先驱并且以实际飞行证明了其可行性。欧亚航空公司对于中国民航事业的贡献还在于为中国西部早期民航事业 夯实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培养了宝贵的技术队伍。至全面抗战爆发前,欧亚航空公司先后在兰州、平凉、天水、凉州、甘州、肃州、安西、哈密、迪化、宁夏、包头等地新建或改扩建了飞行场站,其中兰州、肃州、哈密、塔城等处机场设有航油库等地勤保障设施。公司附属修理厂已能自行生产机载无线电设备。按照合同规定,汉莎航空公司负有帮助中国民航事业成长的责任,德方选拔中方人员进行初级飞行训练,地勤、修理、报务等技术人员经过在岗培训,亦大多实现了中国化。除了商业收益外,欧亚航空公司在中国西北地区开展的飞行业务,促进了西北地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开阔了西北商民的视野,在当时某些省份政局不稳的情况下,还在某种程度上维系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今天,在绵延数千公里的戈壁、沙漠和雪山的上空,在波音、空客及国产客机穿梭的航线上,冥冥中似乎还回荡着具有纯正普鲁士血统“容克”们的低沉咆哮声,那是中国西部早期民航事业的初啼,更是丝绸之路交通史上的一段传奇。
20世纪30年初的肃州航站油库
链接:
史勇,甘肃兰州人。现任职于甘肃省文物局。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史、博物馆史。出版有学术专著《中国近代文物事业简史》《战争的文化遗产观察》;在相关核心期刊、国家(省级)学术刊物及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1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发表学术随笔近20篇。完成省级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两项。担任《甘肃省志文物志》副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第三版)中国近代文物保护史相关词条撰稿人。
来源|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