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分享型演讲呢?有八个问题应该注意,分别是:
一、台下的听众都有谁?
二、如何梳理逻辑框架?
三、采用哪些叙事结构?
四、应该加入哪些内容?
五、应该如何完成开场?
六、如何挂钩听众利益?
七、怎样做个性化定制?
八、如何应对问答环节?
今天,我们将重点讨论前两个问题。
一、台下的听众都有谁?
这个问题很重要,是因为它是所有工作的基础。不同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付”他们的方式也要不一样。
比如,有的领导特别喜欢摆出一副时间很有限的腔调:你们是否可以在5分钟之内把事情说清楚?对付这种人,我们需要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进行精简,并适当突出结论。但是,这种人一般又比较强势,对强行输入观点的行为会比较反感。所以,不用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引导他自行得出结论,效果会好很多。我们领着他走完前80%的路,后面20%的路要让他自己走。就像玩狼人杀,我们只要列举他每一轮投的票、发的言有哪些反常之处就够了,然后让其他玩家自己得出“这个人应该是狼”的结论,效果会比直接喊“他是狼”要好得多。
再比如,给非专业人士做分享时,最重要的是确认他们的认知水平。我们准备材料,很多时候是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做的。所以,要尽量把技术性的语言翻译成他人能理解的语言。可以将复杂的概念通过案例、类比等方式让人便于理解。如果听众的平均认知水平是10,那么2-3的难度系数会让人比较轻松,就像看电视剧和电影一样,不用费劲。对于分享型演讲,保持5-6的难度系数是比较理想的标准,这样听众理解起来不会很费劲,却能收获新知识。
二、如何梳理逻辑框架?
哪怕是刚毕业的小伙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他们都能做出一些质量比较高的碎片化成果。如果将报告的某一页或者某几页交给他们,告诉他们需要找哪些数据,以什么方式呈现,他们都能做得不错。
但是,如果要他们操刀一份报告的整体逻辑框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我也遭遇过这个问题,甚至产生过“你说的都对因为你是领导”的情绪。后来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报告撰写靠的是左脑,梳理框架靠的则是右脑。
采用何种图示?需要配哪些图片和插图?色彩如何搭配?图表如何呈现?这些问题都是左脑的事情,是偏理性、偏细节的问题。
如何确定主题?如何梳理逻辑线?如何串联各个章节?如何输出核心结论?这些问题是右脑的事情,需要靠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方式。
就好比写文章这件事,如何分段、使用哪些词句靠的是理性的左脑,但决定写什么主题、写什么内容靠的是有创造力的右脑。所以,一个分享型演讲的框架设计是创造性的工作,必须从右脑开始,想法>细节,将过于具体的问题抛开,才能高效梳理出整体框架。
小结。
今天我们讨论关于分享型演讲的前两个问题:台下的听众都有谁?如何梳理逻辑框架?根据台下受众群体的不同,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
①别直接告诉他人应该怎么做,引导他自行得出结论,效果会好很多。
②尽量把技术性的语言翻译成他人能理解的语言。难度系数保持在听众认知上限的50%-60%为宜。
③我们工作中习惯了使用理性的左脑,但在梳理整体框架时需要从右脑开始,多关注想法,少关注具体细节。
祝大家生活愉快。